时间:2015-04-02 16:0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编辑 点击次数:
本报记者朱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让科技成果成为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国政协近日在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协商讨论、建言献策。座谈会上,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修订问题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该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该法有些内容已难以适应实践需要。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比较低,其中有传统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等原因。修改现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十分必要和迫切,主要目的是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效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院长高抒提出,应明确科技成果定义,说明国家财政投入支持成果转化的范围。此外,他认为,应充分维护科技成果完成人的权益。“法律应明确在法人单位内部成果完成人优先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权利,由法人单位内部其他人出面申报,应在成果完成人宣布放弃申报或同意他人申报之后方能进行,至少在一定时限是如此。”高抒说。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夏涛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夏涛认为,一是加大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利益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成果“接地气”。二是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健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等新型推广组织的带头作用和载体功能。四是积极扶植和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及时提供农业成果信息,建立成果鉴定与评审机构、技术中介机构、管理机构和监督体系,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与法规,加速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夏涛建议,要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还应破除“双肩挑”科研人员在成果作价股权入股、创办企业、兼职等方面的限制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院长李健认为,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
“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和时效性,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也是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能用管理固定资产的思维和方法来管理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应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李健说。
在李健看来,应完善科技项目立项和成果评价机制。目前,我国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政府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也没有把技术转移作为考核内容。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热衷于承担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对科研项目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以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为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后,研究的兴趣在于完成政府委托的项目任务,重论文轻转化,往往在科研项目取得相应成果(论文、专利、样机等)或参加评奖之后就束之高阁。
“为促进成果转化,应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到成果验收,都将成果转化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专门设立一类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提供支持。”李健建议。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