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试论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14-08-19 09:2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璇 王海云 点击次数:

摘要:笔者在对云南省景谷县迁糯村的实地调查走访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傣族和回族由于宗教教规教义的要求和宗教习俗的影响下,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敬老、孝老的社会氛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社会公共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大力推进完善农村养老体系,从而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继承、弘扬各民族宗教信仰中的各种积极因素。
 
  关键词:宗教少数民族老龄化养老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并存共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及其影响因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还将长期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江泽民指出,观察世界宗教问题必须把握的主要特点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这是我们观察思考宗教问题的出发点。③朱镕基在会议上指出,要重点做好农村和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既然宗教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去探索如何使宗教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种和谐因素,发挥宗教对社会有益的一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两段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一个是“统一战线是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二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也指出:“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在绝大多数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中,宗教渗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生活习惯和道德规范中,尤其在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宗教信仰对社会运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更显突出,因而更应关注和研究其对农村现实社会的积极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更快,无论是按60岁标准还是按65岁标准,中国乡村老年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城市,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分别占了14.98%和10.06%。④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的养老压力也随之增大。现阶段的中国,农村养老面临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及覆盖率低等问题;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仍然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笔者在调查迁糯村的傣族和回族家庭赡养老问题中发现,傣族的佛教和回族的伊斯兰教传统,无论是从人们内在思想,还是到外显的行动实践上,都有着很多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迁糯村的基本情况
 
  迁糯,是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永平集镇东南15公里处,属半山区、半坝子的村;地势相对平缓,海拔1090米;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又因澜沧江水系的孟戛河流经该村子的田地,土地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让人们主要以粮食、甘蔗、林业畜牧业、烤烟为支柱产业;以交通运输、大米加工、采收野生菌等为辅助产业;以种植姬松茸、大棚西瓜、石斛为新兴产业。全村上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一)迁糯村人口及宗教情况
 
  迁糯村辖19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全村1346户、4928人,现居住着汉、傣、彝、回四个民族;其中汉族2498人,占全村人口的50.7%;傣族1866人,占37.9%;回族380人,占7.7%;彝族184人,占3.7%。
 
  迁糯村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其他滇南的傣族地区一样,长久以来佛教对这里的傣族村寨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是塑造了傣族社会的面貌,以至人们以“村村有寺庙,户户有和尚”来形容。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信徒的清规戒律约束没有其他佛教派别严格;但是他们对佛主虔诚信仰是毫无疑意的。传统上,傣族男子一般是在年轻时到寺院出家一段时间来学习知识,掌握宗教和文化生活,实践佛教戒律,到一定年龄还俗回家,取妻生子。傣族男子只有到寺庙出过家,当过和尚才能成为新人、是有教养的人,才会有资格成家立业,否则被鄙视为“没有成熟的人”或“未开化的野蛮人”,也就没有资格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迁糯全村共拥有三座佛寺,其中的一座迁糯佛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是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其建筑结构及雕刻的造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傣族村寨民众拜佛的圣地。佛教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佛教信仰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迁糯村的回族则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个提倡和平的宗教,穆斯林是希望和平和团结的,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伊斯兰教也是个崇尚科学的宗教。迁糯村的回族寨子里有一座清真寺,清真寺内干净整洁,其阿訇是从大理聘请的,来帮助这里的回族规范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寨子里的伊斯兰教成年人每天五次礼拜,每周一次的聚礼拜(即主麻拜),一年两次的会礼拜(即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的礼拜)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清真寺完成的。伊斯兰教重视求知,穆罕默德教诲:“学习知识对于每一位男女信士是主命”,所以除了做礼拜外,每天晚上还会有很多回族群众在清真寺里学习阿拉伯语。因此这个小小的清真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承载了回族人民的信仰与期望。
 
  (二)迁糯村老龄化状况
 
  根据迁糯村村委会2013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共617人,占全村人口的12.5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24人,占60岁以上老人的52.51%。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共100人,占总人口的2.03%。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以及青壮年的大量外流务工,从村里实际居住的人口比例来看,老龄化现象更加显著。因此村中老龄人养老自然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但村里既没有设立社会养老机构,也没有社区集体互助养老方式,因此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迁糯村各民族唯一的养老方式:首先,从居住方式上来说,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村里的老年人仍都是同子女共同居住。其次,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的主要来源还是自我劳动或子女的供给,而来自社会的养老保险、集体补贴、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资金比例很少。最后,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照料还是生病之后的照顾,村中老年人的照料者都还是其家庭成员。
 
  二、傣族佛教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
 
  佛教提倡赡养老人的伦理观念,认为孝为一切伦理之根本,一个人如对亲不孝,岂能信其对国言忠,对友言义?傣族佛经有这样记载:
 
  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世尊说偈言:“如法于是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①
 
  儿女们要认为老人辛苦一辈子都是为了孩子,儿女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老人不但要养,而且还要养好,不能让老人有思想负担,要使老人高高兴兴地安度晚年。傣族佛经也有这样说法:
 
  “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②
 
  在傣族人民看来,在赡养自己父母的同时,也要把抚养孤老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已经成为传统习俗。若村寨中有孤寡老人,在丧失劳动力,无人照管,又不能维持生活的情况下,本村有责任照管好;若本村不管,流落外村乞讨,该村人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本村当事的负责人将无脸面对民众。迁糯村居委会的陶副主任,她丈夫的弟弟就赡养着一位孤寡老人,已经十多年了,他对待这位老人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并没有区别,很尊敬很孝顺,生活上都给她最好的,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佛教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释迦世尊告诫弟子,做人应孝顺敬畏,养亲尽忠,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傣民的行为。
 
  每年的傣历8月15日-11月15日,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期间,迁糯村的傣族老人,无论男女,穿戴整洁干净,自己带着被服用具到佛寺点蜡拜佛,给佛主赕蜡条、糯米饭、钱币,滴水、诵经、听经。这就是傣语中的“阮信”,纳福。虽然纳福的年龄没有限制,但是去佛寺参加了纳福的人就不能再杀生了,所以一般都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子女长大成人后,自己不再需要做杀猪宰羊之类家务事的人才去纳福。因此能去纳福的老人就说明家中的子女很孝顺,家境也很富裕,他们才会去安心的去信仰宗教。纳福根据年龄和诵经水平分为纳五福和八福,纳五福的人只去佛寺一天,早上去晚上回;纳八福的人第一天早上去第三天中午回家,要在佛寺男女分开的集体宿舍住两晚。早先老人在佛寺纳福期间,各家的子女要去给老人送一日三餐,如果子女不送的话,子女自己的孩子们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子女到年龄去纳福的时候,也会没有人去给送饭。而且送的饭菜不如别人家子女送的好的话,自家老人也会很没有面子。在这种宗教传统的督促下,子女对父母就会更加关心。现在村民自发的分小组轮流给老人们送饭,更营造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其他个人还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赕各种礼品给所有的老人或是自己的亲戚。不仅如此,老人纳福的时候,家里有喜事好事的也要到佛寺赕糯米饭,给纳福的老人送礼物,一般都是纳福的老人每人一份。不仅表现出傣族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更说明村民对年长者的尊敬和感恩。
 
  笔者在迁糯村期间,走访了这个村子里的“布干”,也就是村里佛教活动的召集人,负责人。老人姓刀,男,傣族,1942年生人,老人共四个子女,现跟大儿子一起住,家庭条件在村里是比较优越的,老人需要钱的时候,几个子女都会给些,并没有不愿意给老人养老的情况。因此老人很早就开始纳福了,纳最高的八福都十年了,现在在家主要就是种点菜、玉米,养点鸡,看看电视,偶尔还会去制作傣族活动中的各种道具,老人每天生活的很潇洒,在儿女的孝顺中享受晚年。老人说,“汉族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就可能把父母分开来养,但是在傣族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都是父母在一家一起养”。傣族人民把这种尊敬老人和感恩父母的意识生动的表现在平淡的生活中。
 
  傣族社会这种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就是以这样传统的宗教习俗奠定基础的。在农村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不仅在积极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过程中,更在面对整个养老事业的进程中,都是十分宝贵的传统习俗。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敬老意识,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利用好傣族这些优秀的宗教传统,发挥其在养老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