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的特点(2)

时间:2014-08-29 10: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志生 点击次数: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丽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丽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医学论文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张采民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从这段开始,进入文章的主旨部分,从自然现象推演到人文现象。在这段文字中:庄子区分了四种人:第一类,是那些才智可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可顺应风俗,德性可投合君王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第二类,是像宋荣子这样的,能确定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对于世俗的赞誉或诽谤都不放在心上;第三类,是像列子这种人,他能够乘风而行,世俗所谓幸福之事对他来说都不值得去追求;第四类,是能够顺应自然之道,把握天地六气的变化而畅游于无穷境地的人。 
 
  在庄子眼中,第一类人见识短,坐井观天,不理解人世间的真谛,宋荣子与列子虽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俗的负累,但仍然是“有待”的。惟有第四类人实现了真正的超越,进入了无待的逍遥之境,而这种境界正是庄子所梦寐以求的。庄子认为,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在“道”中无待逍遥。从以上对庄子人生境界的描述可以看出,庄子人生境界是逐级超越而生成的,从有为到无为,从有待到无待,最终进入一种大自由的审美境界。这种自由是心灵超越有形世界而进入无限世界而获得的。但是,要实现这种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不自由,就是因为心灵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待”。 
 
  在庄子看来,心灵世界本来是晶莹无暇。与天地合一,但由于人的“有待”,心灵的世界就被遮蔽了。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完成“无己、 
 
  无功、无名”的人格修养后,才能进入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在“无己”、 
 
  “无功”、“无名”这三者中,又以“无己”是最难做到的。 
 
  如果能做到“无己”,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会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如何能做到“无已、无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关键是要参悟透这个“无”字。放弃自己的偏见欲望,要忘掉所有哀乐之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舍弃虚名,达到“无名”的境地。把那个永远不满足的“我”放下,不再与他人争夺,放下自己,忘掉自己,就要“无心”,“无心于万物”,心灵就感觉不到痛苦,感觉不到疲惫了。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关键在于“无己”的功夫。这也就是要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波逐流,保持其空明的本质。 
 
  四、《逍遥游》与庄子的人格理想 
 
  通过“有用无用之辩”、“大小之辩”、“有待无待之辩”,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在于自由。自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逍遥游》等文章为他的自由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闲放不拘、自由自在的人生状态,“游”不仅仅是指肉体活动,更多的是指精神的漫游。庄子的自由主要是指精神上的超越、冥想和神秘体验,强调的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书中用来表达“自由”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词语是“游”。“游”是一个动词,与行走有关。但在《庄子》书中“游”往往并非是实质性的行走。庄子常说要“游于无穷”,“游无何有之乡”(《应帝王》),“游无朕”等,这里所说的“游”,通常都是指精神上、心灵上的“游”,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游心”。如《德充符》中“游心之乎德之和”,《应帝王》中“游心于淡”,《田子方》中“游心于物之初”,《则阳》中“游心于无穷”等。所谓“游”就是要让精神不受仁义是非道德的束缚,摆脱世俗功利目的之限制,超出社会制度的控制,突破人们的常识与习惯思维方式的局限。庄子的“游”是要脱离仁义道德而游,是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是要舍弃智谋事任而游,是要远离人类社会而游,是要摆脱自我而游。总之,这种“游”的理想,实际上乃是对于现存的一切知识、价值、制度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否定和批判。 
 
  《逍遥游》中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飞翔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段关于大鹏的描写奔放优美,惊世骇俗。然而大鹏是有所依凭的,“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个依凭首先阻碍了它的肉体自由,而后阻碍了它的精神自由。大鹏只能往返于北冥与南冥之间,飞翔既有空间限制,也有方向的限制。如果它能够随心所欲地飞行于天地万物之间,不执着于固定的目的地和方向,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怡然自得的漫游状态中,那么它应该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正因为它在精神上有所羁绊,所以注定它享受不到自由。大鹏直上云霄九万里不仅得不到自由,反遭蜩与学鸠的嘲笑。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它们的生命是渺小短暂的,这原本是极其自然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但它们却嘲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至此它们就不仅渺小而且愚蠢了,它们执着于自己狭隘的经验而不自知,不愿扩展自己的视野,反以自我的渺小去讥笑大鹏的高大,这也不可能达到“自由”。 
 
  如果它们自得其乐,不讥笑也不羡慕其他高飞的动物,安于现状,那它们有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答案是否定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由此可见,“小知”与“小年”虽则顺应了本性,然而它们的生命有太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束缚了肉体,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它们的视野以及胸怀的扩展,精神境界极其低下,更不用说精神的自由了。即使它们怡然自得,也只是顺乎了肉体的自由,离真正的精神自由还有很远的距离。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人才能自由?庄子认为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整个自然天地是和谐有序自然而然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虽然客观上生命的肉体局限性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冲破肉体的藩篱,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让精神邀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譬如抛弃对“自我”的执着,达到忘我境界的“至人”,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不追逐功名利禄的“圣人”,他们就获得了精神世界的无限自由,真正地在天地之间逍遥漫游。逍遥自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这就是《逍遥游》中所要表达的自由。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