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的 探讨潘生丁、病毒唑、异丙嗪和山莨菪碱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22例患儿新鲜粪便R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1~36个月,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05例,联合治疗组117例。后者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病毒唑 15mg·kg-1·d-1静滴,潘生丁4mg·kg-1·d-1分3次口服,异丙嗪0.5mg·kg-1·d-1 1次入壶静滴,山莨菪碱0.4 mg·kg-1·d-1分2次肌注。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述四药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 病毒唑;潘生丁;异丙嗪;山莨菪碱;轮状病毒
瑞芬太尼停药后患者清醒迅速,体内无蓄积,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麻醉。但其超短效的药理特性决定其停药后患者在极短时间内由无痛转为剧痛,对生理干扰强烈[1],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其临床表现之一。为了预防这种因疼痛引起的苏醒期躁动,我院在全麻手术停药结束时,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并且与给予小剂量芬太尼相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和舒芬太尼组(B组)各60例,各组年龄、体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略)
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静脉;监测BP、HR、SpO2、ECG,麻醉诱导以咪唑安定0.05mg·kg-1、芬太尼 2μg·kg-1,维库溴铵0.15 mg·kg-1和丙泊酚1~2mg·kg-1,行气管插管,术中维持:丙泊酚5mg·kg-1·h-1加瑞芬太尼0.15μg·kg-1·min-1持续泵入,可根据手术情况增减。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泵入,静脉注入芬太尼1μg·kg-1(A组)和舒芬太尼0.15μg·kg-1(B组),给药后立即清理口腔和气道的分泌物,并即时观察数据。
1.3 观察数据
记录麻醉持续时间、麻醉前呼吸次数(次/分)、停药后自主恢复呼吸时间(min)、拔管时间(min)、拔管时的SAS评分[2]、拔管后5min的呼吸频率(次/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发表护理论文
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呼吸频率、停药后的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拔管后5min的呼吸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的SAS评分B组优于A组,见表2。表2 两组患者麻醉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随着丙泊酚、瑞芬太尼等短效麻醉药物的广泛应用,麻醉停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迅速下降,使患者很快感到疼痛,从而使麻醉恢复期间,特别是拔管期间发生躁动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提前给予小剂量镇痛药能够有效预防躁动的发生,避免因躁动而发生的一系列并发症。本组对比中,在年龄、体重、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两种用药方式均有效抑制了躁动的发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5min的呼吸频率无差异,SAS评分,舒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二者均为作用于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舒芬太尼的亲脂性约为芬太尼的2倍,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其镇痛的效价约为芬太尼的5~9倍[3]。阿片μ受体具有μ1和μ2两种亚型。阿片受体药物结合于μ1受体即产生镇痛效应,结合了μ2受体则产生呼吸抑制效应。舒芬太尼与μ1受体的结合较芬太尼有更高的选择性[4],因此1︰7左右的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即达到了5~9倍的芬太尼的镇痛效果,而且舒芬太尼有较宽的安全域范围,药物在体内有限的积蓄和迅速清除,使患者能尽快地苏醒。在全凭静脉麻醉中,患者苏醒前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可以使麻醉苏醒更平稳,有效预防躁动发生,且比应用芬太尼更为安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方鹤松,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1294.
[2]周康宁. 健脾利湿止泻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23例[J].中国基层医药,2000,7(1):36.
[3]李翠英,王霞.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肠道外损害104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 3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