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本文主要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为例,从课堂提问,启发思考;操作实践,培养能力;设计练习,巩固提升这三个方面出发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有效性 提高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注重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以此为前提来设计课堂的教学,以便真正地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对所学的内容不加以思考,而过度地依赖教师等,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手段,从而通过恰当的设计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提问,启发思考
对于未知的内容,小学生是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设计教学,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能过大,以免学生因通过自己的思考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适当难度的问题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后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同学们都去过动物园吧?动物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大约有多重吗?大象有20克吗?鹦鹉有80千克重吗?”在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回答,由于学生在之前没有系统性地学习过这些重量单位,他们对于自己的答案也不能确信,为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先不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自己找到答案,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以真正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得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二、操作实践,培养能力
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的一大目标。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与机会,使其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年历,并将星期、月份、日期都标注出来,以方便自己今后使用。学生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所学的内容逐渐巩固并应用的过程,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再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较差,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是借助课本来进行讲解,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或者正方体,通过亲自的动手制作,他们的大脑也会随之思考,并逐渐构建出空间立体图形,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练习,巩固提升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但是在实际的做题中他们还是会不知所以,因此,在课堂上设计练习题,趁热打铁,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出示练习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直接呈现出来,从而节省教师写板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也要注意练习题与所讲内容的切合,以便学生可以通过练习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适量,对于讲授课来说,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不是要锻炼学生的做题熟练度,因此,一般1到2道练习题就足够了。这样既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使课堂练习真正地发挥出其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另外,教师还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布置难度适当、任务适量的作业,以将学生的短时记忆逐渐转成长时记忆,使其真正学有所获。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数学教师要结合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避免课堂低效。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春兰.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策略[J]. 现代农村科技,2014,(24):59-59.doi:10.3969/j.issn.1674-5329.2014.24.049.
[2]沈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八),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