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落小编回答:
1.学习支架的设计与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构思,在此,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地图作为学习支架。因为已经限定了话题,概念地图的作用就不是用来选择话题,而是支持学生围绕“笔”展开想象,生成写作的具体内容。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具有一定的方向感,教师还提供了一个样例。
在指导课的“重新构思”环节,几乎就是围绕概念地图展开的。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样例的示范下,先画出自己的概念地图;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画出小组集体的概念地图;接着全班对各组的概念地图进行交流和分享;最后学生通过再画自己的概念地图完善构思,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作文。有关学生互动的状况下文详述。
2.评价工具的设计与运用
该课例在“评改课”中开始尝试运用结构比较完整的评分规则。要素选择主要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线不够清晰;二是缺少必要的细节支持;三是分段不合理。同时考虑了点面结合的原则,增加了过渡、语句和用词等方面的分项要素。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状况,等级暂时不宜过多,我们只采用了三级,分别用ABC表示。评分规则见下表。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初次使用这种评分规则,教师结合《学习笔》与《学生笔》两篇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了集体评价。这样,也就为评分规则中的有些等级提供了样例。以此为基础,教师组织学生运用评分规则,对小组内的其他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并填写《同伴反馈清单》。
总之,评改课基本是围绕“评分规则”展开的。这样的评价,学生尽管还不够熟练,但普遍认为有章可依,有则可循,不再感到盲目或者无处下手。
3.教师中介作用的发挥
从上文的说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了较为全面地指导、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并提供了“双重身份”的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在这里,有必要重点提起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方面的做法。
由于该课例进行了带有教学的前测,即在正式教学之前,学生事实上已经写过一篇文章,正式教学再要求学生重写同样话题的文章,学生的积极性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必要的动员。动员的方式是讲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重要意义。
在这里教师花了一些时间。笔者后来在课堂上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是相当投入的,并没有因为再一次写同样话题的作文而感到厌烦和痛苦。看来这样的激励发挥了作用,花点时间是值得的。
另外,在指导课结束后,教师为每位同学的习作写了评语。评语主要由欣赏与建议两部分组成,无论是鼓励还是建议,都结合学生的文章特点来谈,不求全面,只抓关键的两三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