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落小编回答:
1、教与学的过程
课例《创意笔》的教学过程与《成长故事》不同,在进行前测时,D老师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正式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前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的。执教者改为笔者。为了不占用太多的时间的,正式的教学只用了2个课时,也分为两个阶段。前面一节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重新进行构思。这实际上也是在修改,让学生在前测形成稿件的基础上又重新回到构思阶段,充分体会过程写作中各阶段之间的反复,从而体验到写作就是修改,写作就是重写。考虑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供充分的指导,所以前一节课还称为“指导课”。后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评分规则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的修改创造条件,我们也还称作“评改课”。
2、相关资源的运用
在指导课中,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笔”这一特定产品展开合理想象并生成写作内容;二是写出说明文的体式特点并能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展开写作。与此相对应,笔者运用了六篇例文来支持目标的达成。首先是为了说明文的体式特点,运用了《神奇的“穿越笔”和《珠笔》两篇例文。运用“变与不变”的呈现策略,将两篇例文对比呈现。《神奇的“穿越笔”是一篇科幻故事,记叙文的特征明显;《珠笔》是一篇以产品介绍为主的说明文。通过这种对比呈现,突出了其中的“变与不变”:不变—写的都是创意笔,变—文体特征不同。这种策略的运用,同时辅以教师的解释和说明,产生较好的效果。
接着,为了让学生能做到围绕“笔”这一特定产品展开合理想象生成写作内容,笔者再呈现了一篇例文《女白领之笔》。这里运用的策略就是“资源+支架”,即例文的阅读配以老师的提示语引导。在针对文章的“结构方式”这一学习内容,教师使用例文时一,也同样运用了“变与不变”、“资源+支架”的策略。使用的例文是《多功能笔》、《奇妙的漂流瓶》和《一张构思精巧的邮票》,这些例文同样形成了“变与不变”,教师也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