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落小编回答:
分布式认知,也叫分布式学习、分布式的智力或分布式的能力,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正在发展的学习理论,也是不少教学设计专家分析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框架或视角。
所谓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分布式认知是一种认知的活动,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的信息的加工过程;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的、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的。分布式认知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
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有四个关键要点,一是认知是存在于个体/群体和制品中;二是认知活动方式不仅仅是个体的,而是“个体群体/共同体制品”的;三是强调社会一物质情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四是强调交流、共享、各要素(人和制品等)相互依赖和制品在分布式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将学习活动引入社会—物质境脉,从个人的和社会的两个维度描述了知识的建构。“分布式认知框架的首要理论方法论在于,它强调将设计者的分析单位,从参与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个人转向考虑在社会和物质情境脉络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人”。因此它对写作学习环境四大建构方略的实施同样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持。
从整体上,将写作学习环境要素看作一种系统,强调系统设计。(1)在写作学习任务设计方面,高度重视任务情境设计。(2)在中介设计方面,主张运用智能制品促进写作学习;强调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表征,以使学习者清晰地表达观点,拓展和提炼思维。(3)在共同体运行方面,主张运用技术支持写作学习中的分布式交互和协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品”是分布式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术语,根据分布式认知关于“制品”的一系列观点,我们在写作学习中介的设计和运用中,要充分发挥制品的多方面的功能。
(1)智能作用。在写作学习中发挥制品的智能作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信息库能够拓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多种符号使我们能以多种方式表达思想/观点。
(2)认知留存。人在使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现象。即只要使用过制品来帮助认知活动,在活动中所训练的能力会内化(留存),即使后来制品不存在(不使用)时也能有效地支持认知活动。在写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制品的这一功能。例如,运用媒体(一般是计算机软件)作为写作思维工具,学习者通过内化媒体符号系统,接受媒体的“元认知指导”。因为这种作为思维工具的技术,会促使学生关注和反思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关注在做些什么。通过这种思维工具的帮助,学生发展了自身写作学习元认知能力,即使是以后不用这类工具,元认知能力也会对学生的活动产生影响。
(3)认知负荷转移。各种制品能够很好地分担写作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比如各种写作资源库可以减轻记忆负荷,写作软件可以减轻思维负荷等等。这种认知负荷的转移/减轻,使得写作学习者更有时间/经历来从事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
(4)认知给养。环境和客体是一种“给养”。制品,特别是智能制品是丰富的认知给养之源。各种存在于活动文化一物质境脉之中的制品,为交互的可能和必要提供了给养的前提。因为,写作学习就是要能充分地利用来自制品的给养,并以此来促进写作学习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