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

时间:2016-02-26 10:3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赵俊峰,张羽 点击次数:

  [摘要]网络媒体兴起后,以普通公民为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特征的公民新闻随之快速发展,并对传媒生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公民新闻的发展对传媒内、外生态的再建构。

  [关键词]公民新闻;传媒生态;再建构

  传媒生态进入人们视野,肇始于1964年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媒介即讯息”的提出。“媒介即讯息”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媒介内容”转移到“媒介本身”。1968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在一次演讲中正式提出“传媒生态”(mediaecology)这一概念,波兹曼认为,传媒生态是“将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2002年,传媒生态协(MEA)会将“传媒生态”定义为“符号、媒介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集合”。

  公民新闻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也称公民共享新闻(citizenparticipatoryjournalism),就是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即“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公民新闻有多种实践模式,美国学者斯蒂夫·奥丁(SteveOuting)列举了公共评论的开放、公民提供新闻线索、开放信源报道、博客、独立公民新闻网站、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整合、维基新闻等11种。从发展趋势看,网络已经成为公民新闻最主要的传播渠道。

  20世纪20年代初,一场关于民主与煤体的辩论在美国舆论学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与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之间展开。李普曼认为,民主理论要求公民对身处的世界有清晰的认知,但事实是,绝大部分公民并不了解也不关心这个世网络传播研究界发生了什么。李普曼认为不如直接将了解世界的任务交给一群社会精英,让他们代替大众来判断和监督政府的行为。他由此建议将新闻业提升为一种更受尊敬、由专业精英组成的职业。杜威则认为民主的基础不在信息,而在对话,他认为传播是民主的中心,要发现、聆听并服从公众的利益需要。其后数十年的美国新闻传播模式正是对李普曼思维的实践。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公民新闻的兴起,传播的“对话”性质和个体自主性特征得以彰显,杜威的上述理论才得以被诠释和实践。从1993年以来,马里兰大学互动新闻学院的J-Lab中心即资助了120个小规模实验计划,帮助小型新闻机构利用新媒介技术来创造新的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并鼓励和培训公民积极从事新闻实践。1998,德拉吉博客网揭开克林顿性丑闻。随后,相关博客网站迅速发展,并在后来的历次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都有不错的表现。2005年8月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亚”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CNN网站随即增加了一个栏目“公民记者”,向所有网民征集有关这次风灾的文字和图片。特别是创建于2000年韩国网站Ohmynews,倡导“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记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公民新闻网站。随后,Twitter、Myspace、Facebook和国内微博的兴起,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新闻机构日益受到“公民新闻”的冲击,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记者的专业角色也发生嬗变,一种以对话、合作与平等为核心理念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正在确立。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高管罗瑟·米奇的话说,现在,“游戏不一样了”。公民新闻发展背景下传媒生态的再建构“传媒生态”,是借鉴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概念而衍生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保持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具有任何系统所必然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概念基础上,新闻传播领域提出了“传媒生态”这一概念。关于“传媒生态”,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目前较为一致的认识是,传媒生态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各种传媒关系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不同传媒之间的关系,传媒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传媒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前者我们称之为传媒的“内生态”,后者称之为传媒的“外生态”。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格局和话语环境,特别是公民新闻的发展,推动了传媒内生态和外生态的再建构。

  (一)公民新闻对传媒内生态的再建构。

  1.记者功能的延伸。即使是最好的记者也会有他的“盲点”。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公民新闻的发展,不论从地域性或者从行业性来讲,都极大地延伸了记者的内涵和外延。照相机、手机、网络等工具的普及,使普通公民有可能成为无处不在的“新闻眼”,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发现者和讯息搜集者,尤其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上,在场公民比专业记者更有条件首先获取和传播信息,传统的单纯依靠记者现场采集的新闻生产方式正被公民独立生产、公民参与和专业记者合作报道的方式所替代。一方面,记者功能开始从专业人士身上向非专业人士延伸,另一方面,公民记者对新闻事件传播的参与使专业记者有可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完成自身使命。公民新闻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记者,加之传受者之间互动与交流的便利展开,使得传统意义上“记者”的触角可以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角落,理论上,记者功能可以得以无限延伸了;而记者功能的延伸势必对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产生影响。

  2.新闻产品视角的多元化与客观化。虽然双向互动交流是众多传播学者和新闻媒体所推崇的理想信息传播模式,但在公民新闻出现之前,大众传播依然被强势媒体的单向传播所主导,来自平民大众的声音、态度和经验几乎被湮没无闻。众多新闻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专业记者囿于这些价值取向,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息生产方式。公民新闻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新闻不再仅仅是几家媒体的发声,来自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声音日益增多。新闻记者麦克拉伊(McCray)认为,公民记者是“从内部而不是从外部来了解事物,因此人们就得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可以从亲身经历事件的人那里得到现场照片和视频。这和专业摄像师从外部得到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种类似文化人类学的内部(insider)的认知。这种平民视角和草根特征,组成了新闻事实的多种面向,无疑将增添新闻视角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并且也有助于强化传统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忠诚度与信任感……同时也促进了多元传播形态的确立。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开始出现多个不同角度的观察与分析,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偏向”与“喜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媒体的新闻生产惯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甚至改变。正是这种多角度,我们才更有可能无限逼近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随之得以加强。

  3.传、受众间的交流与联系更加密切。公民新闻出现后,传、受众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不再遥不可及;美国学者奥丁甚至将网络媒体上新闻报道之后的评论归为公民新闻的一种简单形式。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曾经说过,“大众对传播事业还有一项特殊的责任,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总之,应有更多的非专业大众来学习传播技术,以使媒体求取最佳的运用。”公民新闻中,受众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参与甚至主导新闻和信息的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过程,新闻传播再也不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而是公民、编辑、记者互动的自下而上的“网播”,其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传统媒体由信源到信宿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兼具单向与双向互动、传播者与受众随时发生转变与重合的“网状传播”模式,传、受众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另外,公民新闻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意义上受众“权利”———“媒介接近权”的增强。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Barlow)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受众“媒介接近权”(therightofaccesstomassmedia)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但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权利一直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直到公民新闻的出现,大众的“媒介接近权”才有机会得以充分实践。公民新闻的出现推动了传、受众之间权利的趋于对等,传媒媒体时代传、受者之间的专业与技术壁垒在公民新闻中正在趋于消融,传、受者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和双向合作正在越来越多的新闻生产中被实践。

  (二)公民新闻对传媒外生态的再建构

  1.公民新闻对公共舆论机制形成的影响。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播主动权掌握在媒体手中,公共舆论基本由媒体主导。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个人意见得到了有力传播,成为公共舆论的另一重要发端。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公共议题由于顾忌重重,往往表现出只有少数人说话,而多数人沉默或附和,即出现“沉默的螺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网络社会中渐显式微,网民表现出“关心即要表达”的局面。

  数量众多的网民意味着数量众多的“眼睛”,更多的事件被发现并迅速在网上传播,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加之网络上信息的迅速更新和评论的极易开展,特别是热点或敏感事件,总是会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强化公共舆论监督的深度。2001年广西南丹矿井特大事故、2003年的SARS事件、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吉化爆炸污染松花江事件、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11年的公车出国事件等,几乎都是先在网民中形成强大社会舆论,而后引起传统媒体的介入,最后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公民新闻正是充分利用自身特点不断扩大舆论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但在现阶段,在公共舆论形成的机制中,公民新闻还只是一种“催化剂”或者“助燃剂”的作用,传统媒体依然在扮演最终“仲裁”者的角色。公民新闻所引发的舆论,最终需得到传统媒体的肯定或纠偏,才能确立。虽然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但目前其主要作用大多还只体现在通过披露某种现象或者曝光某个事件从而引发舆论的关注,事实的真实面目还得依靠传统媒体经过长期发展确立的新闻事件调查与核对机制来揭示。一句话,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现阶段要明显优于网络媒体;但网络媒体所生发的公民新闻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觑。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599508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