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13 11:4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龙朝瑞 点击次数:
目标4:实现城市能源管理全过程
基于“信息城市”理论,开发城市能源管理系统,可逐步实现对城市区域能源调控、单体建筑能耗控制,建筑用能系统运行,建筑可再生能源运行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建立中瑞生态城试点环境资源监测系统。
交通系统
无锡太湖新城路网采用方格网形式,主要分为4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形成“五横八纵”的主骨架及“五横九纵”的次骨架,并确立了“公交+慢行”为主体的交通系统,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中运量系统、常规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以及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主要承担公交接驳、短距离出行以及健身休闲的功能。规划远期公共交通的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80%。
根据规划,太湖新城构筑居住与工作、商业片区的联系走廊,实现“慢行-公交”接驳距离不大于500m,换乘距离不大于150m的要求,根据太湖新城河网密布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滨河慢行路径,规划了一环(环太湖及景区慢行系统)、五纵、三横、四连的慢行休闲骨架网络;其中经过生态城的是“四连”,即连接太湖新城核心区、华庄居住区、太科园中心、新安居住区的东西向慢行休闲廊道,并形成尚贤河和运河慢行系统之间的连接。
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
太湖新城积极大规模推广再生水利用技术。构建中水管网。中水管网一期工程中水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建设地块内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地块内公共厕所的日常冲洗,现已完成沿吴都路中水市政管线建设共10km。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万m3。污水处理采用改良A2/O除磷脱氮工艺,实现去除有机物,除磷脱氮的目的。二期扩建工程采用了目前国际比较先进的生物池工艺优化精确曝气控制系统。现出水水质远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规定的一级A排放标准,达到国家再生水利用标准。
加大雨水收集利用,将太湖新城内的河道规划区划分为11个排水区域,依据每个分区的用地性质、功能不同,分别控制其下渗量及径流系数。采用生态雨水收集方案,以入渗和调蓄排放为主,雨水径流引入两边或中央绿地,绿化带建设为下凹式绿地。
综合管廊建设
将管线集约化的内容纳在综合管廊中,不但美化环境,也能够避免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的麻烦;由于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因此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为规划发展需要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无锡太湖新城根据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提高地下空间利用,加大综合管沟的建设。在核心区沿路建设共同沟,内置中水管、电缆、电讯、给水干管等,综合管廊总长达16.5km,土建总投资3.3亿,电气等辅助设施165亿。根据实际需求,在立德道、信成道、清源路建设双仓综合管沟,在瑞景道、大通路建设单仓电力综合管沟。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例——无锡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规划
无锡太湖新城生态城,北靠梁塘河,南临太湖,西依梅梁湖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东至京杭大运河,总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无锡新的城市中心,新城范围内300多条自然河道,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2010年7月3日,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了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的牌子,要求整个新城要按照低碳生态城的标准来建设。
太湖新城的建设秉承了规划先行的理念,在完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环境景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色彩规划等传统规划的基础上,从低碳生态理念角度完善多层次的生态规划,并反馈调整、完善原有法定规划、强化生态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落实,提高生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整个太湖新城的规划进行更新,把生态指标纳入到地块的图则当中去,为规划审批提供了法定依据。在城市功能方面,重点强调的复合城市功能、紧凑的用地布局,还有适宜的街坊尺度,土地的高效利用,等等方面。像绿色交通,就是利用太湖新城的300多条水网系统。
在专项规划方面,主要是补充能源规划,关于传统化石能源如何提高利用率,对于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都把它细化到每个地块进行分解,包括它的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详细的分解。另外,在推进绿色交通方面也开展了慢行系统的规划。
能源与资源方面,主要是用太阳能和电能,最后是经过综合平衡,太湖新城一部分已经建设,整体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达到15%以上。生态环境方面,强调了对原来的水网体系的保护和保留,还有对绿地里面,像建设乔木的数量,增强他的排氧和碳汇能力,都提出了数值要求。绿色建筑,太湖新城在2010年推出的地块都要求是百分之百的绿色建筑。
无锡政府出台了一个红头文件,把生态城的一些任务,政府各个部门如何来管理、监督,每个部门进行了分工。无锡出台了《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2012年2月1日起施行,这个法规是从更广的范围、从社会各界如何参与,不管是技术上的要求还是城市管理监督等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后也明确了一些法律责任。对生态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浅析新时期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研究,科学时代
[2]城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研究,价值工程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