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农户收益权跨期配置的融资效应探析

时间:2015-10-30 11:2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晓冬U,张艺泷1 点击次数: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金融压抑问题,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效 的农户融资合约设计是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重要途径。三权抵押贷款是基于农户未来收益权的现金流支持 的信贷模式创新,通过农户未来收益权的跨期配置所带来的融资效应达到农户和贷款机构的双蠃。这种 农贷模式创新是基于国家对农户基本财产权利的确认和保护,并对附着于农户基本财产权利的派生收益 权实现跨期配置的金融深化过程;本质上国家为商业银行或农贷机构的贷款提供了隐性担保。从制度经 济学的视角评估这项信贷创新的制度收益、政策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将国 家赋予农民基本财产权利制度化、常态化,是三权抵押农贷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农户收益权;跨期配置;融资创新
  中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农民增收,让农民能够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中 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沉睡已久的生产力,使农村的面貌大为 改观。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农村经济唯一的亮 点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并未有明显的提高。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由于中国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乡土进城务工,_方面带来了城镇的繁荣,另_方面务农人 口的减少使得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近10年来,两会的_号提案多是“三农”的相关问题。 减免农业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家电下乡等支农政策相继出台。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使得农民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尤其是2007年《物权法》的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得以大面积铺开。耕地大户除了获得自家土地上耕作的收益,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 获得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收益。进城务工的农民可以通过身份的转换换取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的各 种福利。
  虽然中央连续14年将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但农村金融的诸多实质性问题仍有争议。如新型农村金融 组织的培育是内生为主还是外生为主?如何将附着在土地的权能更大程度地释放出来,提高农业全要素 生产率? _项政策出台的效果取决于各方参与者交互作用的合力方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金融组 织、农户等是否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各方博弈均衡是否有最优解。
  ―、弓I 言
  金融业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支持 方面。然而农业生产天然的特点决定了农村金融不同于一般工商业的小额信贷。传统农户的资金需求一 般是通过国家赈贷和民间借贷的方式满足的。国家赈贷具有无息低息的援助性质,往往发生在灾年欠产的年景,这主要出于道义的考虑。而对于农户临时性应急的资金需求一般通过民间高利贷的方式来满足。 上述两种类型的贷款都是仅仅满足了农民生存性的需求,本质上是非商业性的。黄宗智的拐杖小农命题 对此给出了较好解释。m由于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密化耕作导致了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即便是非农收入 占到很高比重的时候,农民依然将土地的收入视为主要的生计来源。
  那么农村商业性金融在当前农村社会中是否仍然遵循张杰(2003) 0的逻辑判断,没有大规模应用的 空间呢?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村土地流转比以往更加活跃。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 策的出台,农民土地耕作的收益率逐年提高。除了耕种自家土地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比率的农户耕作转包 过来的土地,农户规模化耕作的趋势随之在某些地区明显显现出来。由此,农民在土地上的生产性长期投 资逐渐增大。那么相应的农户对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化肥、种子)等的资金需求也曰益增加。此 时,凭借过去的国家农业赈贷和依靠乡亲熟人的友情信贷就难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另外,随着土地耕 作收益率逐年提高,农户组织化生产越发普遍,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如‘‘公司+农 户’,“公司+农户+农户互助组织”组织化生产的潜在利润逐步显现,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户对 于生产性资金的需求。2006年国家对于农业税的减免,农户土地承包合同的长期有效性,国家对于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包括农田水利、电力、网络、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激发了农民对于土地生产性 投资的积极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也逐步建立起来,包括覆盖面更广的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 使农民面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后顾之忧大为减轻,进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
  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着力点。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合 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宅基地使用权) 以及林权可以视为农民的收益权。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农商行陆续开展了以上述三项权利为抵押担保 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二、三种农贷模式的绩效比较
  农户融资难是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这里既有因农户自身特点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更重要 的是来自于供给层面的农户信贷服务不足的问题。无论商业性农村金融、政策性农村金融还是合作性农 村金融,现阶段都难以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在探讨商业性农村金融的信贷模式创新问题之前, 有必要对几种典型农贷模式的绩效进行一下比较。
  典型的农户信贷有三种模式,传统的农业信贷补贴模式、小额信贷模式和农地抵押模式(陈建新, 2008)。H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并呈现显著不同的效率和政策效果。何种信贷 模式更符合激励相容的要求,有着更高的信息利用效率和社会福利,适合于中国农户的市场条件和基本经 济特征呢?
  19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成为主流。该理论认为通过政府的信贷补贴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缓 解农村贫困,从农村外部注入大量的低息政策性资金,并建立相应的专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传统的 农业信贷补贴模式没有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主要是由于政府的信息劣势使其不可能获得基层农户的真 实信息,无法区分谁是应该获得政策补贴的农户。1980年代以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逐步替代了农业信 贷补贴论。其理论核心是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通过运用成熟的商业银行信贷技术 和工具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然而落后的农村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限制了商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农户贷款 难体现在缺乏抵押品以及抵押的替代机制。小额信贷模式是通过特殊的机制设计,向贫困农户组成的联 保小组发放金额较小的、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抵押的小额贷款,帮助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增加收入 和财富积累。从小额信贷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尽管保持了较高的还款率,但仍然与传统的信贷补贴模式 类似,仅起到扶贫和维持农户基本生活水平的作用,而对于更大程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和追求生活富裕的目 标则作用有限。由于土地所有权不明确,登记费用较高等原因使得土地及其附属物缺乏流动性,土地和房 屋不能作为抵押品用于农户的融资。近年来农地抵押模式或农户以农地未来收益权作为抵押而获得贷款 显示了政府限制的逐步放松。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