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思法》课堂教学"供给"尚未有效契合大学生的需求,低端供给、无效供给的"常态化"依然严重.供给制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背景和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材内容结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为此,要积极开展专题教学法,实现教师专业背景和结构的优化组合,提供"最优"供给.同时,要继续推进教材改革,在内容、行文、结构上契合大学生的身份、心理特征,增强现实性、针对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供给侧 矛盾 改革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法》课堂教学既有自身的特殊性,也面临着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近些年来,《思法》教学改革和发展持续推进,产生了十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总的来看,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认同度不高、学习兴趣度不大、课堂参与度不强的现象还十分明显,《思法》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佳的“常态化”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课堂教学“供给”尚未有效契合大学生的需求,低端供给、无效供给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供给侧存在两对结构性矛盾,是抑制课堂教学供给的根本原因。为此,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本途径在于破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一、《思法》教学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内涵
供给侧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属于经济管理学理论范畴。?理论强调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强调以供给结构优化解除供给抑制,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优势供给。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思维……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3]。
《思法》教学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指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供给侧系统的关键要素内部和要素之间存在冲突性,致使课堂教学供给系统无法有效运行。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个体要素内部的矛盾性,主要是指教材在内容设置、内容导向和行文方式上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专业背景、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法》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面向大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理论的供给过程。《思法》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教材、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等要素构成的系统体系,教师、教材是关键要素。教师是课堂场域中知识和思想的供给主体,其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与教育内容的契合度直接决定了供给的质量。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和依据,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4]教材的内容、结构、行文不仅决定教材质量,也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思法》教学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内容与影响
(一)教学内容跨专业性与教师专业背景和结构的矛盾
《思法》课程在内容上具有跨专业性的鲜明特点。《思法》课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前两者主要涉及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专业,后者是法学专业内容,课程内容特别是法治教育部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驾驭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一些教学管理者存在“<思法>课专业性不强,要求不高”的认识误区下,在配备师资时对任课教师专业要求不高,一些不够契合《思法》课程内容的社科类专业背景教师进入《思法》课堂教学队伍。同时,一些管理者混淆了《思法》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实务工作的区别,部分仅有思想政治实务工作经验的教师也进入教学队伍。再者,从现实来看,教师的专业背景总是相对单一的,要求一个教师在专业背景上实现同《思法》教学内容的完全匹配也不尽现实。
尽管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相关专业学习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弥补,单就“专业性”而言仍存有差距,从而导致“低端供给”、“无效供给”的下列情形:一是照本宣科,理论教学“空对空”,难以实现理论的深度化、生动化,教学枯燥乏味。“教学缺乏理论支撑, 已经满足不了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5]。二是选择性教学,对与自身专业背景相关度高的、自身擅长的内容进行多讲,深讲,对自身相对陌生的内容少讲或不讲。三是闲谈式教学。仅凭教师的人生阅历进行“闲聊式”泛泛而谈,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之间缺乏应有的差距,“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6]。四是娱乐式教学。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课堂“气氛”和“吸引力”,通过讲述八卦新闻、制造噱头、“敏感问题”、“爆料内幕”迎合学生,将讲台变成综艺舞台,将理论知识庸俗化、媚俗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丧失应有的品位、思想深度和教育意义”[7]。五是“视觉化”教学。一些教师以视频、影片取代课堂讲授,以影像视觉冲击取代教材理论体系的阐述和知识点的讲解迎合学生。
(二)教材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的矛盾
《思法》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修养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
2015年新版教材对旧版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教材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内容设置上与教学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一些矛盾:一是部分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身份联系不够紧密。如第二章在论述“做忠诚的爱国者”中,提出了“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三项要求,虽立意高远,但与普通青年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身份相距较远。第六章在论述法治中,罗列了大量法律规范,但对青年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法、劳动法、婚姻法以及刑法中的一些罪名在内容却极为简略。二是部分内容的“说理”不足,不能契合大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如第二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于 “科学的”不加论证,直接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教材中明显缺少学理的铺塾和支撑……缺少理论上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就会被视为大话、空话、套话。”“重要内容停留于‘意义’、‘主要内容’的知识点上,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以致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合理性心存疑惑。[8]三是部分内容的完整性、现实性不够。全书回避了当前中国社会法治、道德、理想信念的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重“义务”、“应然”教育,轻人权、自由、平等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对于国外进步思想文明成果也基本回避,不利于学生思想知识视野的拓展和理论、制度、道路自信的培养。 三、《思法》教学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
(一)开展专题教学法,增强有效供给
专题专师教学模式在设计上应包括三个层面内容。一是内容专题化,即依据一定原则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二是专题专人化,即由全体任课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教学经验和兴趣,在自愿基础上进行专题认领。三是专题主题化。教师认领专题后,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打破章节之间的条块分割,以若干主题方式进行讲授。
相对于“班级包干制”来说,专题教学法对于增强“优势供给”、“有效供给”具有诸多明显优势。具体来说,一是有利于解决教师专业背景和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求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专题的选择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教研特长进行自愿认领,实现课堂供给从“宽”度到“深”度的转变,避免了教学内容“不专业”、“不会讲”等情形,提供的将是“最优供给”。二是有利于减轻教师压力,提高教学热情。教师从教材的全部内容的备课和讲授中解放出来,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一定专题中,不仅最大程度地避免“爱讲能讲的多讲,不懂不会的少讲”的现象,也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热情。三是有助于学生的科学评教。一学期里不同教师在自己学有所长、研有所成的专题进行主体讲授,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教师的知识水平、授课风格和人格魅力,适应了学生“求新”心理,也便于对不同教师教学做出科学评判。
(二)?^续推进教材改革,优化内容设置
继续调整教材内容。一是做好与中学阶段政治学习内容的协调。对于在初中、高中已重点学习的简单重复的内容进行压缩或删减,对于保留的内容重在增强其思想理论深度。二是对部分内容的增补和加强。增补当前我国道德、法治、价值观现状、建设现状、存在问题、解决途径等方面的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公民意识教育内容。适度增加一些非本土的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9]。
增强内容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教材在内容设置、行文表述方面与大学生的知识层次、思维水平、社会角色、年龄心理、诉求需要等方面的针对性。在“高”、“远”、“大”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重在解决和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那些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产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10]。因此,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11]。
第三,重视理论的推理和论证。推理、论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理论的生命力。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必须摒弃那种只讲观点,不做论证,只谈“是什么”,不谈“为什么”的违背理论阐述基本逻辑的做法。《思法》课已告别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后者以“通过考试”为直接目的,不大关注理论论证。在没有应试压力下,没有论证的理论知识“灌输”,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匹配。“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更应以充实的理论知识为铺垫,侧重大学生理性能力的培育。否则,学生难以建立起从“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的知识连接。[12]单纯的理论内容阐述,“……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13]。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文明网。 2 016 .
[ 2 ]以下简称(恩法 》 。
[ 3 〕 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思维。光明日报, 2 016 年 3 月 16 日。
[ 4 〕 祖嘉合.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 J 〕 .清华大学学寸
[ 5 ]陈秉公.论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 〔 J ] .江汉论坛,
[ 6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 〔 川.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 。。 6 : 39 .
[ 7 ]刘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泛娱乐化”现象批判与省察[ J 〕 .广西社会科学,
[ 8 ]王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 〔 D ]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 79 一 81 .
[ 9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 5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2014 . 03 httP : / / n eo . :
[ 10 ]赵富才,王新.心理学原理 〔 川.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8 : 124 .
[ 1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思想政治工作网, 2004 .卜
[ 13 ]王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 〔 D ]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 79 一 81 .
[ 13 哪小平文选(第二卷) 〔 川.北京:人民出版社,偷箩习瘫费论文网作者简介:王震( 1980 . 06 一,男,汉族,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