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落小编回答:
在反复研读语料和语段后,语料的一些特征逐渐清晰化。我们结合文献和学生评价中对具有亲和力的话语的描述,初步提出教师亲和力话语的概念类型,并对这些概念类型进行定义。在提出概念类型的初级阶段,出现了重要性、典型性、范围不一的多种类型。随着概念的逐步确立、框架逐渐清晰,我们对概念类型进行了进一步归类、合并等,对一些初步归类不当的语段进行了调整(语段和归类仅针对教师录像,对师生访谈并未归类)。
在概念类型形成后,我们采用了扎根理论的“主轴编码”方法,“主轴编码”是以一个概念为“轴”,将语料中的次类型与大类建立联系的方法。在这一分析阶段,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次类型可以归入Bernstein的教学话语结构—教学管理话语和知识传授话语—的大类下。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即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话语,以及教师对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反馈互动话语,这在语料中有大量表现,然而却无法归入Bernstein的二分法中。因此,我们试图将Bernstein的二分法扩展为三分结构,在“管理、知识传授”话语的基础上增加了“师生互动反馈话语”这一类别。这样的分类使我们样本中基本上所有的语料都能被涵盖,而且分类清晰,语料可操作性强。
在这一阶段,我们进一步研读亲和力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理论,完善概念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