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时间:2015-11-04 09:2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欧阳友权 点击次数:

  摘要:以计算机网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文学传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前者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赢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路;后者则表现为技术对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仰的消褪。新世纪的中国文学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点,自觉履行文学的价值承诺,通过调控引导和主体自律改善文学生态,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新生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

  关键词:数字媒介 中国文学 转型 新世纪文学建构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文学即遭遇了两次巨变,一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边缘化”退缩态势,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数字化”媒介的冲击。第一次变动让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第二次则使文学开始步入存在方式与表意体制的技术转型。究其原因,如果说前者是源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掣肘,那么后者则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对文学渗透和与文学博弈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第一次变动形成的文学震荡庶几归于平静,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数字媒介对当今中国文学的影响己远远超出媒介和技术层面,而关涉到其生存与走向,因而特别引人瞩目。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手机等数字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网络文学、手机小说、博客书写、电脑程序创作、赛博朋客小说、多媒体和超文本文学实验等纷纷在文坛浮现。这些依附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媒介作品,对文学的嬗变形成了强大的推力,也对文学传统的历史赓续形成较大的阻力。这种情形究竟是给文学带来了春天还是不幸?问题的症结还在于,面对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我们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介的技术特性来提升文学性,进而在数字化语境中开辟文学的新境,増强文学的魅力,而不是被技术牵着走,使技术手段遏制文学的生命力,更不是让文学传统在数字技术的狂飙突进中花果飘零。于是,关注并探讨数字媒介下的中国文学转型,己成为急迫并事关中国文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果说19世纪是火车和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汽车与高速公路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电脑与网络的时代,一个数字为王的时代!确实,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第四媒体”己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无论从覆盖广度还是影响深度看,数字媒介都是当今最具彰显力和关注度的媒介现象。1996年4月,来自世界各国的网络专家共聚北京,他们曾激情满怀地宣布:“一场汹涌澎湃的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的世纪风暴,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亚美利加,到欧罗巴,从亚细亚,到澳新大陆,从阿拉伯到阿非利加……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信息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百万年蒙昧,数万年游牧,几千年农耕,几百年工商,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由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十年时间过去了,信息社会的巨变仍在加速。

  这个以数字通讯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步入中国一1994年我国以cn”的域名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首次对我国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截止该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有299万台,上网用户有62万人。而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己达123亿,联网计算机有5450万台?。不到十年,上网人数猛増近200万倍,联网计算机増长180多万倍,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比拟的。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显示,到2006年6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己超过426亿户,手机普及率己达每百人327部,2006年上半年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就有2029.6亿条。③可见,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媒介己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联系工具。

  数字媒介与汉语文学的联姻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北美留学生用中文在互联网上张贴的思国怀乡之作大约算是最早的网络文学雏形。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后,创生于海外的汉语文学网站如“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迅速挺进其母语本土,赢得国内文学网民的青睐。90年代中期以来,得风气之先的港台网络文学写手的作品(如台湾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影响到内地,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文学热潮。“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上文学频道的点击率节节攀升,注册域名的汉语文学网站和个人主页,以及网络原创作品,均以几何指数増长,一个网站一天的作品发布量就以百篇甚至千篇计。一次次网络文学评奖活动使热门的网络小说从网上火到网下,与传统文学争夺读者市场,带来了网络文。

  时至今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如古代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数字媒介的出现己经为文学艺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文学处在挑战与选择之中。今天谈文学和文化,不能不谈数字媒介;要了解当今文学的面貌与走势,也不能回避数字技术力量给予文学转型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正通过文学的生存背景和表意体制两个核心层面日渐凸显出来。

  从外部的生存背景上说,数字媒介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导致文学存在方式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技术媒介本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阅读、写作和传播方式。当“以机换笔’、网络阅读、“比特”叙事、手机作诗等技术方式成为习以为常的文学表达方式时,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逊位于光与电,便是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时,麦克卢汉(M.McLuhan)所预言的“地球村”①,吉布森所说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②,马克。波斯特描述的“信息方式”③,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虚拟现实”和“信息DNA”?等,都成了文学创作、传播和欣赏的技术平台和社会文化背景。当人类的生存被数字技术浸染和改变,文学的生存也就难逃“数字化生存”的藩篱。如今,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学作品都被数码复制而储存在网络资料库中,众多网站、文学主页、个人博客中的原创文学更是汗牛充栋,难以计数。我国国民人口中有近十分之一是网民,近三分之一是手机用户,这个庞大的人群均有可能成为数字媒介文学的潜在作者和读者。

  数字媒介的广泛覆盖使大量的阅读行为来自网络,大量的文学写作己不再是文字书写,而是操作数字界面完成“比特”的压缩处理与解码转换,昔日的“爬格子码字儿”变成了轻松的符码输入,乃至把人的艺术想象和语言表现一道交付给机器完成。作家叶永烈曾欣喜地描述以机换笔的畅快淋漓:“从此,我在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就像钢琴家潇洒地弹着钢琴。我的文思,在噼噼啪啪声中,凝固在屏幕上,凝固在软盘里。⑤“榕树下”文学网站主编朱威廉说:“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较早出道的网络写手李寻欢则从文学体制找到数字媒介写作的技术优势:“在过去的文化体制里,文学是属于专业作家、编辑、评论家们的事情,他们创作,发表,评论,津津有味,却不知不觉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现在我们有了这个网络,于是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一就OK了。你甚至可以在几分钟之后看到读者给你的回应。?这一新媒介语境,为文学延伸出一个新的历史地平线一人类的文学在经历了蒙昧时代的“口头说唱文学”和农耕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书写印刷文学”之后,终于被技术的战车带进第三个历史嬗变期一数字媒介文学或曰网络文学阶段。如今,文学作为被英特网率先激活的审美资源,己全方位介入数字媒体之于艺术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

  而从自身的表意体制来看,数字媒体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造成了艺术表征关系的深刻变化,改写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原初的审美关系。这里有表征内容和表意符号两个环节。

  传统的文学表意体制是基于笛卡尔主客“二元分立”的哲学观念,它先验地预设了文学内容之于物质现实的依存性,作品所表现的总是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艺术审美关系,并且用语言的符号中介去表征这种关系。此时主客之间的界限是清晰有效并蕴含审美制衡的一创作要基于主体对感性现实的理解,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让作品呈现出艺术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人文关联性。数字媒介写作则有所不同,在这里,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比特”己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创作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是数字符号与虚拟空间,而数字虚拟中的主体与客体、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甚至是混淆的,创作者需要在对技术的依赖和对物质现实的信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于是,数字媒介作品往往长于表征自我化或虚拟化的感性世界,而不是社会的“百科全书”和艺术化了的“人生镜鉴”。它把艺术与生活的依存关系衍生为写作与超现实的虚拟关系,不仅艺术与现实间的“真实”关联被抹去了本体的可体认性,主体与现实之间的审美体察也被赛博空间所隔断。于是,文学对现实的艺术表征,就变成了文学与数字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生成,创作成了一种马克。波斯特所形容的“临界书写”?,文学作品的表征内容最终成为对文学生成要素的一种技术置换。

  在表意符号方面,数字媒介的技术特质是复制、仿真和拟像,它正以“图像”表意来挤压甚至排斥“文字”表意。当图像被当作文学对于现实和主观关联物的符号中介时,它就会被当作现实本身一用图像的直观性替代自然物的在场性。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里曾引用米切尔(W.J.T.Mitchell)的话来说明图像符号表意对现实认知的巨大干预:

  图像是一种伪称不是符号的符号,从而伪装成(或者对相信者来说,事实上能取得)天然的直接性和存在性。词语则是图像的“另类”,是人为的,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武断地生产的,这种生产通过把非自然的元素引进世界一如时间、意识、历史,并通过利用符号居中的疏远性干涉一而中断了自然存在性。

  数字媒介中的“比特”作为软载体符号(可以是图像或词语),正在利用技术仿像的新的表意体制,伪装成具有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现性。它通过将非自然、非真实的成分引入创生性赛博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文学报》2000年2月27日。

  空间,并运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形成自然呈现的中断和现实表征的阻隔。其所导致的数码虚拟人为而任意地对人的愿望的生产,会形成人与现实真实关系的遮蔽和文学表意方式的图像化转型。这时候,人与艺术对象世界之间出现了聚焦置换--电子文本所要表现的要么是仿真的符码世界,或曰“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要么表现图文增殖而现实缩水的超文本世界。创作不过是符号仿真的选择性运用,其表意形态不再是在话语能指与符号所指之间寻求现实的对应性,不再是在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世界中设定审美关联,而是用异质性的图像符号表意消解原有的话语表意体制,将图文语像引向文学的意义表征。这便是数字媒介时代所普遍出现的“图像转型”、“符号内爆”的技术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纸质“语言艺术”的传统文学不得不迅速移至后台,而把中心舞台让位于影视、计算机创作等视听艺术。这也许是数字媒介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层原因。

  数字媒介对当今文学转型的推力是媒体与技术联姻的文化结果。在麦克卢汉所说的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肌体的“集体大手术”时代,文学如果不能避开新媒介犀利的锋芒,就只能借助这种媒介来打造自己新的文化命意。一部文学史,就是媒介变迁拉动文学逻各斯命意延伸的文化传播史。早期语言媒介传播形成的部落族群与“熟人社会”,创造了“杭育,杭育”的临场文学和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经验审美;文字书写媒介的创生智慧所形成的规范化艺术惯例,把文字的凝炼诗意和彼岸想象性推进到言志、传情的人文高峰,而印刷术的发明又加速了知识的普及,使得民族文化、国家利益和主流话语成为文学审美意识的观念设定,让理性的审美追求成为普适性的艺术法则。晚期资本主义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逻辑催生了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的兴起,创生了开放、多元的审美取向,引发了艺术受众的市场化细分,也刺激了现代人感官享乐化的文化消费,加速了媒体的权力化和商业化。这些早期电子媒介对传统文学的技术解构和观念颠覆,己显露出后来数字媒介下文学转型的征兆,以至于让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的强力提出入木三分的警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数字媒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力比前此的所有媒介都要广泛、深刻和迅捷得多一这不仅包括文学创作、欣赏、传播的方式,也包括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模式,还有文学生存、生长的整个生态环境和文化语境,从而对文学转型扮演“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

  借助数字媒介的平民化叙事,促动文学向民间意识回流,让文学从专业创作向“新民间写作”转型,是新媒介给予当下中国文学转型的第一推力。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E媒体”,先验地预设了兼容和平权的机制,技术化“在线民主”强化了在线写作的民间立场,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文学梦想和艺术热情,让文学在消解中心话语和权级模式中,实现话语权向民间的回归,正如一位文学网友所言:“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并且感受到: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

  众所周知,文学的根基在民间,文学发軔之初本属“民间文化”的。远古初民感性生存的精神诉求是文艺起源的人类学基点。那时,文学话语权属于所有社会成员,生活中每个言说者都可成为行吟诗人,机会均等与创作自由成为那个时代高扬的艺术旗帜。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文学在走上高、精、尖时,逐渐脱离大众而将专有的表达技艺演绎成文学的权力话语和文化垄断,把庶民文学的“众声喧哗”转化为象牙塔中的个人吟咏和文人间的应和酬答。主流意识形态赋予文学以社会责任,文人道义给予作家以审美承担,文学创作和欣赏都成了精英的事业和少数人的特权,“创作高台”和“传播壁垒”的双重关卡使文学中的民间审美意识日渐稀薄,社会主流文学离民间、民众和民俗的母体越来越远,文学活动由众声喧哗变成“你写我读’的布道与聆听,由此形成了千百年来文学话语权的垄断模式。

  数字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精英书写的陈规旧制,网络传播重构的公共空间向民间大众特别是文学圈外人群开启,于是重新确立了民间本位的写作立场。网络构筑的“平权”意识使文学得以回归民间母语,实现平民化叙事和表达民间审美意识。尽管目前的“网络民间”基本上还是个“都市民间”或“知识化民间”,但数字媒介创作的开放和民间姿态仍然是文学观念的一大进步,也是文学生产力的一次新的解放。因为全民参与文学的诗学意义在于:它革新了文学旧制,颠覆了文学等级观念,消除了“贵族书写”,打破了专业作家对舆论工具的垄断,分享了社会精英、文化贵族的话语权。作家陈村说过,文学史素来都不是杰作史,“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获得,难道不是又一层十分伟大的意义吗?

  数字媒介对当今中国文学转型的另一推力表现为:用技术方式为文学活动赢得了更大的艺术自由度。恰如有研究者所言,网络写作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高度自由:“它不像传统写作那样依靠作品的出版和发行实现社会的最终认可,因而不仅摆脱了资金和物质基础的困扰,更重要的是……署名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写作者实现了真正的畅所欲言。”?如前所述,互联网等数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虚拟空间为用户提供自由。文学本来就是自由精神的产儿,它源于人类对自由理想的渴望,对自由世界的幻想,又以“诗意的栖居”为人类精神打造自由的精神家园。数字媒介的出现为文学装备了自由的引擎,为文学更充分地享受自由、更自由地表达插上了翅膀。可以说,数字媒介之接纳文学或曰文学之走进数字媒介,就在于它们存在一个兼容而共享的逻辑支点:较大的自由度。“自由”己成为文学与数字科技的结合部与黏合剂,数字媒介的自由表达为我们赢得了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更为广大的时空。

  数字媒介推进的文学自由,是在突破文学成规的过程中实现的。以网络写作为例,其写作的非功利性首先改变了原来的创作动机。多数人上网写作都是出于某种交流欲望、宣泄诉求甚至游戏心态,往往不求获得文学名分、版税收入和社会地位,这样写起来就容易做到无拘无束、任意挥洒,以“无我”之心态表达“真我”的情怀。作家张抗抗曾形容说:“无论大鱼小鱼,在网络世界里自由漫步,发问与应答、痛苦与欢乐,都是悄然无声。岸上的人听不见他们的发言,??陈村为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网络之星丛书》所作的序,花城出版社,2000年。

  赵宪章:《网络写作及其文本载体》,见《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他们的话是说给自己和朋友们听的。那些声音发自孤寂的内心深处,在浩淼的空间寻找遥远的回声。网络写作者的初衷也许仅仅只是为了诉说,他(她)们只忠实于个人的认知,鄙视名誉欲求和利益企图一这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①另外,网络写作的匿名性质提供了虚拟身份的自由,消解了文学的“责任焦虑”。互联网拆除了创作者身份等级的藩篱,只要愿意人们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写作上网,因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大狗小狗”都可以在这里“汪汪”叫上一通。再者,网络传播技术为网民提供了发布作品的自由,它用“无纸传播”实现了文学的无障碍传播,解决了作品“发表难”这一关键问题。互联网的节点融通性拆除了创作成果“出场”的围栏,降低了作品资质认证的门植,使来自民间的文学弱势人群有了发布作品的平等权。数字技术以比特代替原子,用“软载体”消弭作品的重量和体积,又以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的方式把“文学的海洋”拉到每个读者的眉睫间,使人在尺幅之屏可阅尽文学春色,充分满足万千读者对文学“在场”的期待,使昔日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变为“得来全不费工夫”。还有,网络的交互性特征还为文学接受创造了交往的自由。在网络上,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往变得平等而迅捷、自由而直观。一个作品上网立即可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馈,不仅有点击率的记录、排行榜的公示,还有直言不讳、不留情面的真话或“酷评”。这个用鼠标“拉”来的神奇世界,能将万千曼妙尽收眼底,让悠悠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文学“隐含的读者”直接走进了网民的“接受屏幕”,作品的“召唤结构”迅即印证着网民的“期待视野”,作者、读者、批评家的彼此沟通和身份互换,就这样轻松地共聚在一个自由的平台。

  数字媒介对今日中国文学转型还有一个推力是,突破了原有的文学惯例,对文学体制的历史演进探索了新的可能。数字化媒介用不同的技术工艺对文学实施“在线手术”,让传统的文学体制与活动机制遭遇拆解和置换,这里有几个为人熟知的常规表现。比如,文学媒介由语言符号向数字符号转变,文学突破了“语言艺术”的阈限,减少了对语言单媒介的依赖,实现了符号载体的“脱胎换骨”;与之相关,作品形态由“硬载体”向“软载体”转变一用“比特”替代了“原子”,用“符码”替代了“物质”,用“空中的文字”替代了“手中的书本”;文学类型的分化与文学边界的模糊,纪实与虚构、文学创作与生活实录、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被逐步抹平,传统的文学分类方式变得模糊或淡化,一些新的文体如“聊天体”、“接龙体”、“短信体”、“对帖体”、“链接体”、“拼贴体’、“分延体”、“扮演体”以及“废话体”?等不断涌现;还有更为明显的是文学传播方式的根本改变,如由“推”(pushing)传播向“拉”(pulling)传播的转换,由单向传播转换为多向交互式传播,由迟延性传播转换为迅捷性传播等,从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上突破了原有的藩篱,实现了文学的无障碍传播。

  更深层次的突破则表现在思维和观念上。在思维方面,源于技术更新,数字媒介写作由传统的“字思维”转变为工具理性的“词思维”。键盘与界面的数码书写创造的是一个“铅字无凭、手稿遗失”的时代,机器的规则代替了汉字的结构规范,数字操作颠覆了铅字权威,“输入”代替“书写”的直接结果便是“词思维”对“字思维”的替代。以机换笔后,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没有了执笔“戳”字时的语言形象相伴,也没有了笔意和书法,甚至没有了“文化”,没有了“文章千古事”的道义约束和“手稿时代”严肃与执著的创作心态,以及因纸张变黄发脆而产生的历史感。有一篇文章《遗失手稿的时代》说得好:“电脑写作使敲击键盘代替了执笔??张抗抗:《网络文学杂感》,《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1日。

  如时下在互联网上热炒的“废话诗歌'“废话写作”讨论和“赵丽华诗歌恶搞事件”。2006年9月30日,一批当代“废话诗人”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界的各种疑问集体做出答复,使“废话体”网络写作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参见新浪网“新浪读书”,2006年10月16日查询。 手书,速度的成倍増加使书写具有了某种一泻千里的快感思维因书写过慢而受阻的现象也大大地减少了。这使得写作比以往更接近'心想手书’的同步状态,也使作者(尤其是诗歌作者)能更好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意识流;而且,熟练的键盘操作使'书’成为一种近似于无意识的行为,'手书’意识的减弱,使作者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心想’上,这样的写作状态更自然、更真实,并减少了书写意识过强时易造成的理性对于初始情感的扼杀。”?可见,这一革命性的变化远非技术操作层面显现得那么简单,它影响的是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一“词思维”的直观与快捷使表达“提速”,但却挤占了“字思维”的理性过滤和思想沉淀,把文学创作的意义生成全部交给了感觉的播撒,消弭了文字书写时的深思熟虑和因表达“延迟”而凝练的语言诗性。并且,技术复制、删改、位移和运字如飞的便捷可能造成“文责”承担感的减弱、文字垃圾的滋生和文学韵味的消失;写作的随意性和信息的频频更新亦会消弭文学的精粹,导致快餐文化的膨胀;而手稿的消失也会使读者无从考据作品的写作时间、心境、修改踪迹乃至私人化的背景和人格魅力方面的东西,造成文学性的平面化和碎片化,失去时间的纵深感和历史深度。

  文学观念上的变化突出表现为重新确立“自娱娱人”的功能范式。传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精英书写,追求的是“文以载道”、“有补于世”,乃至于“畅神比德”、“立言立心”而成“不朽’。大凡文学都要高标一定的精神向度,注重涵养人的道德家园,给人以情感的亲切抚慰与心灵皈依的启迪,使人性更加丰满和灵魂得到净化;都要体现终极关怀,用艺术灵犀展开对精神彼岸自由王国的向往、叩问与追寻,通过求真、向善、爱美的理想化诉求获得信仰之光;都要有现实的民生关注,使自身成为社会文明的火炬,以便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这些文学功能模式在数字媒介时代日渐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并且被后现代观念视为“宏大叙事”(randnarrative)或“兀叙事”②(metanarrative)(利奥塔)及“表征危机”③(representationalcrisis)(波德里亚),而需要施以“范式转换”。数字媒介语境中的文学行为,它不是救世济民而主要是表现自我,不企求终极关怀而注重抒发性情,不求崇高宏大只求兴之所致的淋漓表达。就像一网友所说:“只要比李敖更狂傲,比王朔更痞气,比金庸更平庸,我就将在网络里打造天堂”?李寻欢《边缘游戏》、《数字英雄》的搞笑煽情,邢育森《活得像个人样〉的浪漫和悖谬,宁财神《在路上之金莲冲浪》、《网恋鬼故事系列》、《歪歌瞎唱》的幽默调侃、装神弄鬼,龙吟《智圣东方朔》的“文侠”智慧和东方式幽默,以及flying-max的获奖小说《灰锡时代》表现出的黑色幻想和生存狡智等,都是以自娱娱人、轻松谐谑的特点在网上网下广为传播。笔者曾对十大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作过调查,结果表明:爱情、搞笑和武侠题材位居前三位,其中搞笑的作品约占作品总数的17%,那些BBS、聊天室、新闻组、讨论区和个人博客里的文字如果也算文学的话,这类作品的比例会更大。

  可以说,数字媒介下的文学功能,开始大范围由社会性尺度向个人化标准转变,从“寓教于乐”转向了“自娱娱人”。新媒介作品犹如“电子面条”,旨在使自己一显身手,让网虫们开胃解博,既不希冀编辑或出版商认可,也无需社会权力话语的首肯。创作者要的就是“孤独狂欢”的感觉,只要能畅神达意、开心解颐,玩着自己的心跳,又能让人叫好,便是“数字一族”所要的一切。学水利专业的博士痞子蔡说他上网写小说就像“不穿鞋的奔跑”,就要一个“爽”字,自己在网上一夜成名不过是“擦枪走火”击中了文学。安妮宝贝称自己写作《告别薇安》时,是“在写着一本写在水里的小说“它好像是黑暗中的一场幻觉。宁财神在回答“为了什么而写”时,得出的结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网络创作是如此,网上欣赏何尝不是这样?网民漫游网络完全是跟着感觉寻找快乐,彳艮少有意义的探究和隐喻的延宕,不像书面阅读那样亦步亦趋依据语言符号的间接转换去达成再造性想象的彼岸性。敞开抚慰性幻想和快感消费的满足,才是新媒介活动所要摁住的“文化快捷键”,于是文学功能在其中自然就发生了巨变,也比原来更为丰富多彩了。

  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的转型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它又有消极解构和品质异化的一面,甚至给文学的健康前行带来不可忽略的阻遏与伤害,“米勒预言”提出的“文学消亡论”即源于此。?笔者同意米勒先生“电信时代文学不存’的某些分析,但不能接受他的结论。因为文学消亡也就标示着人类精神和审美的消亡,亦即表明人类生存的无意义乃至于消亡。不过,米勒预言的意义在于:应该充分认识电信技术对当今文学转型的不可逆转性,特别是对新媒介给予文学的负面影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其所导致的文学异化更应引起警觉。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