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2 11:1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薛静静,沈镭,刘立涛 点击次数:
利用效率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基于本文构建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能源效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经济区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得到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和能效水平指数。基于上述评价指数,对中国各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4.1时间演变特征
总体而言,2000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上升状态,较之其它经济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大致表现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八大经济区中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出现小幅波动,其它经济区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根据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其中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分别增长一倍多,由1.31和1.06上升至2.65和2.57,与其它经济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2000年-2009年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总体处于上升状态。八大经济区能源效率水平存在一定地域差异,大致表现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北、大西南、黄河中游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能源效率水平最低,总体上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但同其它经济区一样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年-2009年,较之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更具活力。
4.2空间分布特征
以2009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的评价值为基底数据,运用ArcGIS软件进行评价水平等级的划分,得出中国经济水平与能源效率水平的空间布局特征。从图5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次之,长江中游、大西北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如图6所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能源效率水平最高,其次为长江中游和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黄河中游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位居末位。从空间布局上看,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的水平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
5、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分析
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严重不符的资源环境问题随之出现,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反过来高能源利用效率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加速器,两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内在的协调需求。
5.1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时间演进态势
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为各区域的相对值,而非绝对值,鉴于存在负值,在进行协调分析之前,先对两者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运用上述协调度计算公式(2),得出2000年-2009年中国各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度。中国各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协调度总体呈正向发展趋势,两者间协调性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央、地方和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技术进步支持,稳步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东北四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保持稳步相似比例上涨,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最高,南部沿海经济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居中,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最低,且相互间差异不大,其中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调度表现出小幅波动性。总体来看,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调度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
2000年-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调度大幅增加,各经济区协调度的增加值均在0.4以上,其中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增加值最高为0.67,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增加值次之,介于0.51~0.57之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增加值最低,介于0.4~0.5之间。经济发展低水平经济区比高水平经济区表现出更高的协调度增加值,虽然具有更多局限性,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也极为重视促发展和促能效的协调一致性。
5.2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变
以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经济区和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的计算结果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得出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经济区和各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分级。
5.2.1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变
2000年以来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2000年协调度值介于0~0.6之间,2009年上升至0.5~1.0。2000年各区域协调度的排序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2009年各区域协调度的排序稍有变化,调整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的协调度最高,由0.3~0.6上升至0.8~1.0;南部沿海、东北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居中,由0.1~0.3上升至0.6~0.8;大西北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最低,由0~0.1上升至0.5~0.6;另外,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上升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0~0.1上升至2009年的0.6~0.8。
5.2.2中国省区市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变
2000年-2009年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除2000年的北京和上海,2009年天津的协调度也上升为大于0.6。协调度介于0.4~0.6之间的省区明显增多,2000年有6个省区(吉、辽、粤、闽、琼、新),2009年扩展为16个省区(黑、吉、辽、粤、闽、琼、新、苏、浙、鄂、贵、内蒙古、晋、陕、宁、甘)。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6、结论与讨论
当今时代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对能源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保持两者的协调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合理、健康、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兼顾经济发展的公平性,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强能源利用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技术进步促发展、促高效,保持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协调一致性。本研究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基于多元指标和时间序列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评价,结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计算2000年-2009年中国区域和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刻画和分析了近10年来经济发展、能源效率及两者协调度的时空演进格局,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从空间布局上看,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的水平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
(2)根据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评价分析发现,2000年-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
(3)根据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国29个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实证研究发现,2000年-2009年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