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7-20 09:5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吴兆举 点击次数:
[摘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也逐渐加快,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分为经营型、行政型和公益型三种不用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应建设适合自身经营特点的会计制度,且会计制度应当与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的特点相适应。文章根据事业单位建立会计制度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就事业单位建立会计制度的必要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效率
随着我国逐渐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财政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随之而来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的丰富化与多样化。这样的发展背景使得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高,原有的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建立全面的会计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全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后能够更好地指导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工作,使得各个部门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可以使会计在各个部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整个单位的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率,以实现提高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1事业单位建立会计制度的背景与现状
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化,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但过去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完整的会计制度,因此在目前经济变革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弊端逐渐暴露,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资金的流动也越来越混乱。
第一,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囿于先前会计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流动为标准记录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不考虑与现金活动相关的实际活动的发生与否,这样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来说显然非常落后。收付实现制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却不能有效地反映发生业务的会计信息,举例来说,事业单位实质的经济活动正在发生,但相应的资金活动却没有完成,这种情况下,不能将实质已完成活动的资金记录在账,这样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就会变得不完善,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也是缺失的,这样的情况就会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无法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进而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
第二,会计主体不规范。对于严格规范的会计制度来说,会计主体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记账主体和财务报告主体,但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财务报告主体直接由事业单位代替。这种情况下的报告主体只是起到将财务报表进行汇总并汇报财务信息的作用,但财务报告主体在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财务会计报告是事业单位在一定的时期内将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财务状况汇报给公众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极高,财务报告主体应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利润表进行汇总后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能够反映自身经营发展状况的财务信息。因此,目前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体的缺失无法对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与核算,更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掌握。
第三,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过于落后。在传统的会计制度的指导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都是在传统方式下进行的,资金流动以现金形式为主,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下,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交易资金逐渐趋于信息化的流动方式,而事业单位目前采取的会计类型属于“簿记型”,此种会计类型的特点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对单位所发生的收支活动进行记录,但对于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等并不注重,同时对金融资产的发生不以公允价值的发生为依据等。在这样落后的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的前提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公允性都会受到挑战,这样就会影响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有序进行,影响外部主体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的正确判断,最终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2事业单位建立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将不再是一种单一的类型,不同的事业单位应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会计制度。根据上文的阐述可知,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因此,在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制度成为大势所趋。
第一,事业单位的发展变革趋势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遵循的会计准则是权责发生制,只有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后,经营型的事业单位会慢慢向企业的运行机制靠拢,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自身经济活动核算过程中的基础,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公益型的事业单位和行政型的事业单位可以继续延续现有的会计制度,依旧遵循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准则,将事业单位发生的收入和费用表现在会计账目上,实现自身的行政职能。将事业单位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之后,不同的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事业单位会逐渐实现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多样化,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变革的需要,只有建立全面且满足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才能将财务信息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来,才能积极地促进事业单位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第二,设立专门的财务报告主体是经济变革下的要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制度的逐渐深化,事业单位不仅会有公有制资金的流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非公有制资金。非公有制资金的引入对以往公有制资金使用主体单一化的现象带来一定的改变,使得资金使用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信息的使用者也会趋于多元化,因此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体缺失或者直接由事业单位记账主体代替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变革的需求。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资金发生情况设置不同的财务主体,将不同来源、不同用途的资金分别进行记录。同时,设置财务报告主体,将记账主体记录在账的资金分别进行核算,将原有的资金粗放式管理改为精细化管理,改变财务报告主体只是起到单纯汇报作用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后产权不同、用途不同的资金的有效运用的要求,才能在事业单位的监管过程中起到有效作用。
第三,信息化的经济活动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技术的提升。当事业单位的产权发生重大变化时(从公有制转变为混合制),产权制度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受到的法律约束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产权的有序性不受到挑战,必须建立全面的会计制度以维护产权秩序。伴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簿记型”的会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工作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等,这样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快速变化的形势,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的核算上做出相应的改变,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将“簿记型”的会计制度改为“管理型”,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技术水平。因此,为了支撑复杂的产权制度,防止产权关系变得混乱,新的会计制度的出现是必然的。我国的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全面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会计制度改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规避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成大势所趋,建立全面的、规范的会计制度能够完善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缺陷,规范财务环境与流程。在建立会计制度的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多方面的建议,吸收其他单位的经验教训,建立的会计制度不但要适应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要求,还应与整个社会的形式相适应。在会计制度建设完成后,应及时地贯彻实施,舍弃原有的、传统的会计方法,根据制定好的会计制度落实和完成工作,从而营造更加健康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环境,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段滨秋,高可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要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156-157
[2]尹高远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要性[J].会计审计,2014(6):79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