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06 09:0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得到了深化。形成一个需求导向、创新驱动、敏捷生产、协同合作的新价值网络。采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多重耐药菌监测的功能,改善人为判定的繁琐。在检验科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整合细菌与抗生素的关系知识库,开发智能多重耐药菌监测功能。最终完成智能多重耐药菌监测的功能并投入使用,实现智能监测细菌与抗生素结果,判定多重耐药菌属性。智能多重耐药菌监测功能对提高工作效率,为临床提供多重耐药菌标本信息及病区分布,加强多重耐药菌隔离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信息化;智能监测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医疗保险的普及,医院内住院患者明显增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其中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方面。[2]
本研究旨在利用检验科管理系统(以下简称LIS),通过设计实现一个智能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功能,结合检验人员设定的规则,智能判定多重耐药菌的结果以及监测不可能发生的细菌与抗生素结果,标注特殊多重耐药菌报告单,给临床提供多重耐药菌的报表,从而提升检验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细菌监测上的人为失误、加强多重耐药菌隔离工作的开展。
1系统设计背景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一院)为全国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检验标本量日均13000例以上,其中微生物标本日均300多例。在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微生物的细菌检测大多已交给仪器执行,然而在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上,仍需要专业人士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判定。需投入较多人力,判定规则繁琐。医院感管科人员统计数据繁琐,不能及早发现感染问题,不能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2系统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
基于LIS的智能监测多重耐药菌功能应具备细菌与抗生素结果关系的维护,特殊多重耐药菌的维护,智能监测细菌与抗生素的结果的功能,智能提示错误结果,标注需要特殊关注的多重耐药菌。
2.2细菌与抗生素结果关系的需求分析
多重耐药菌的判定规则目前总结为以下四种情况:1)一种细菌对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耐药超过3种,即判定为多重耐药菌。2)一种细菌对某一特定类型的抗生素耐药,即判定定为多重耐药菌。3)某一细菌对某一特定类型的抗生素结果不可能为耐药、敏感等。4)某一细菌对某一特定类型的抗生素结果必定为耐药、敏感等。因此,智能检测功能依据该这项规则展开,流程如图1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
智能监测多重耐药菌功能主要分为细菌与抗生素结果关系维护和智能判定两个模块。
3.1细菌与抗生素结果关系维护
微生物室人员维护细菌与抗生素结果的关系,需要支持一种细菌对应多种抗生素,且需要指定关系类型以及结果内容。
3.2智能判定
微生物室人员在保存细菌结果时,监测功能将智能读取细菌与抗生素结果关系,结合细菌结果,最终给予微生物室人员对应的提示信息。
3.3特殊的多重耐药菌维护
微生物人员标注检验报告单为多重耐药菌后,病区护士及感管科人员统计多重耐药菌报表时,将智能读取特殊多重耐药菌中细菌与抗生素的关系进行比对,最终在报表上标注特殊多重耐药菌,以示区分特殊多重耐药菌和普通多重耐药菌。
4系统实现
4.1智能监测多重耐药菌功能实现
温医一院将智能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功能嵌入LIS,便于微生物室人员在录入每份细菌结果时得到相应的判定结果。病人信息栏中新增标注多重耐药菌的单选框,便于微生物室人员录入。微生物室人员在录入细菌和抗生素结果时,若碰到不合理的细菌和抗生素结果时,将得到弹窗提醒,以便于微生物人员及时验证细菌和抗生素结果。
4.2智能监测特殊多重耐药菌功能实现
各病区可通过护士站系统统计本病区的多重耐药菌病人,查看本病区病人的多重耐药菌情况及特殊多重耐药菌情况。感管科可通过感管科系统统计全院的多重耐药菌病人,查看全院病人的多重耐药菌情况及特殊多重耐药菌情况。
5系统成效
智能监测多重耐药菌功能目前已在温医一院投入使用,功能稳定,维护界面人性化。通过多次调整,目前微生物室人员与感管科人员已维护好细菌与抗生素的关系及多重耐药菌中的特殊耐药菌种类。该功能改变了传统的判定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判定的不稳定性,提高了细菌与抗生素结果的准确性,减少了多重耐药菌的漏报率。各病区与感管科人员能够实时从医院信息平台获取多重耐药菌的标本信息及分布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互相沟通,趁早开展干预措施,保障多重耐药菌隔离多项措施的实际运行。
【参考文献】
[1]彭根英,应秀华.利用医院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功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7):835-839.
[2]李伟光,李勇,黄文波,等.制造信息化的分析与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5(27):38-41.
[3]蔡骏.重大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J].机械,2009(36):96-98.
[4]陆江峰,陆江洁,赵玉林,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综述[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6):22-25.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