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21 10:2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马亮 杨超 操凤 点击次数:
摘要:综述了RoboCup中机器人的步态规划。首先介绍了Nao模型和机器人运动学,以此为基础,通过对RoboCup3D中采用的Nao模型的分析,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规划其步行过程的轨迹,再根据稳定性判别依据,添加步态稳定的约束条件,并介绍了重力投 影点与ZMP。
关键词:RoboCup;Nao模型;正逆运动学;ZMP;步态稳定
引言
RoboCup即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RoboCup仿真比赛则是一个能为MAS系统和DAI进行研究、教育的工具,它使用标准的计算机环境。提供了完全分布式控制、寅时异步多智能体环境。同时这一平台是开放的,人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检测各种理论、算法和体系结构[1]。
2008年,由法国Aldebaran机器人公司建立的Nao仿人机器人模型被引入到3D仿真比赛中,并成为了RoboCup3D仿真组比赛中的官方标准机器人。为了研究这一机器人的步态,合理建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步态规划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结合RoboCup3D中所采用的Nao模型相关资料,本文对该模型建立一个简化的可解的正逆运动学模型,通过对其步行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步行过程运动轨迹。再根据步态稳定性判定方法,引入重力投影点与ZMP(零力矩点),通过判断此两点与支撑矩形的位置关系来判断步态稳定性,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Nao模型简介
Nao机器人高约为57厘米,重约4.5千克。总共有25个自由度,其中双腿有12个自由度[2]。图1为Nao模型关节示意图。
2研究内容
2.1运动学
对于机器人,我们需要它的末端相对于基座的位置和姿态(简称位姿)。人们常用的对于机器人的姿态描述包括直角坐标系下利用旋转矩阵的姿态描述、利用欧拉角的姿态描述,以及利用滚动(poll)、俯仰(pitch)、偏转(yaw)角的姿态描述[2]。如表1所示。
表1滚动、俯仰和偏摆
[转动轴\&名称\&所用符号\&X轴\&滚动(roll)\&\&Y轴\&俯仰(pitch)\&\&Z轴\&偏转(yaw)\&\&]
正运动学是指根据关节角度求解连杆位置,它通常应用于机器人的重心计算、机器人状态的图形描述和与环境碰撞的判定等,是机器人仿真的基础。本文主要以此来建立模型。
2.2步态轨迹规划
针对于机器人足球赛,机器人腿部相关动作才是研究的重点,上肢动作虽然对于腿部有些影响,但可以忽略不计,故本文将一个机器人的上肢和上体简化为一个上体连杆,着重研究腿。
在RoboCup3D所使用的Nao模型中,一条腿有6个自由度,其中在髋关节有3个,膝关节有1个,踝关节有2个。如图2所示。
Nao机器人的步行过程以如图4所示的方式,周期性地重复不断地前进。每一个周期都分为双脚支撑阶段和单脚支撑阶段,如图2所示。
Nao机器人的步行简化过程为(假设右脚首先向前迈):双脚支撑→左脚支撑→双脚支撑→右脚支撑→双脚支撑→…只要把l→3的步态即图2中OD阶段确定,由于左右腿对称互换,通过这一分析,机器人的步态就可以的完全确定下来[5]。
针对脚掌,假设机器人步态周期为T,步长为D。选取步态过程中各关键时刻,对步态过程作时间-区间划分,t0~t4时刻脚掌状态如图3所示。其中t0时刻机器人的脚掌开始转动,脚掌绕脚尖做初速度为零的变加速转动;t1时刻脚跟离开地面;t2时刻踝关节达到最大高度;t3时刻脚跟着地,脚掌绕脚跟做末速度为零的变减速运动;t4时刻机器人脚掌完全与地面接触[5]。
针对踝关节,本文只考虑前向平面内下肢各关节的运动情况,并且假定踝关节在侧向的平面内不作摆动。
脚掌及踝关节侧视图如图4所示,Lan表示踝关节到脚底的距离,Lab表示踝关节在脚底面的投影到脚跟的距离。Laf表示踝关节在脚底面的投影到脚尖的距离。脚与地面接触期间,根据脚跟或脚尖的位置及脚掌与地面的夹角。由此即可求出踝关节的位置[5]。
设定髋关节在步行过程中高度不变,髋部不绕z轴旋转,即整个步行过程中左右髋关节在前向平面内重合[6]。假设髋关节在图3中t0,t4时刻时,x方向上的速度为机器人整个行走步态周期的平均值,利用类似于脚掌的轨迹规划的方法,对髋关节x方向上运动的规划,可以得出髋关节的运动轨迹。
结合以上分析,最后根据髋关节,踝关节的位置,由图4所示的几何关系可求出膝关节的位置。然后采用3次样条插值方法,对关键点进行插值和多项式拟合[2,5],从而得到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平滑轨迹,接着再根据运动学的约束,得到其他关节的轨迹,从而完成步态的初步规划。
2.3步态稳定性
机器人在行走中,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机器人稳定性不够,就很容易摔倒。
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分为静态行走和动态行走。静态行走是指在机器人速度较低时的稳定步行状态。相反的,动态行走是指当机器人快速行走时,机器人的重心投影由于惯性落在了支撑区域之外,但由于地面存在作用力仍然可以使机器人稳定地行走的状态。
因此,机器人行走过程可以简化为2个指标来判断其行走的稳定性,分别为重力投影点和零力矩点[9-10]。
在这之中,静态行走比较容易,只需保证机器人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始终处于支撑矩形内即可,也就是说,在这一状态下,只需研究重力投影点。而对于动态行走,外部作用力对于机器人合力的影响较大,故需要研究ZMP,即零力矩点。这一概念首先由Vukobratovic提出,并且将其作为动态行走稳定性分析的评判标准[8]。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