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01 10:4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田硕 点击次数:
(2)失稳触发效应。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在裂隙或软弱夹层中产生反射应力波,在裂隙中形成瞬时拉应力。因而当岩体中某些软弱结构面本身已具有足够的剪切应变能时,地震波的介入会促进这些结构面发生破裂。此时如果岩体稳定性已接近临界状态,或某一控制面已近于贯通,由于地震可使斜坡岩体突然受荷而丧失稳定,导致破坏突然发生。此外,某些对地震特别敏感的岩土体,如饱水的碎裂岩体、松散岩体、饱水的疏松砂土等,在地震力作用下可因骨架的迅速变形造成空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甚至降低为零,从而导致岩土体失稳破坏。
4.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贵州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灾害等,主要发生在地形较陡的斜坡地带。其中以滑坡和崩塌最为常见,也是地震直接诱发地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多为震后降雨条件下,滑坡、崩塌堆积体以及松散的斜坡表面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次级地质灾害。
(1)滑坡地质灾害。
地震诱发的滑坡地质灾害多分布于坡度为20~50°的斜坡地带。如前所述,地震波在岩土界面处发生反射现象,造成岩土界面以及软弱夹层处地震力的剪切效应明显增大,易于失稳破坏。地形对斜坡地震力响应的影响作用明显,坡体顶部的动力响应明显大于坡体下部,地震波在地形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部位、孤立山头或多面临空的山体等坡面地形发生变化的部位有显著放大效应。
(2)崩塌地质灾害。
地震诱发的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陡坡陡崖地带,尤其在一些三面临空的“凸嘴”处,由基岩传播至此的地震波由于传播介质变化,产生很高的应力集中,地震力首先在斜坡坡顶产生走向垂直于地震力作用方向的竖向拉裂缝,同时带动裂缝外侧变形体沿水平方向运动,产生倾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拉、剪裂缝,最后沿此面整体失稳破坏。在地震能量较大时,由于极高的能量累积,失稳破坏的岩体可能产生弹射现象。
(3)泥石流地质灾害。
地震诱发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泥石流的发生需要物源、降水和地形三者结合才能发生。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以及地震作用后松散破碎的斜坡都可能是泥石流灾害的物源,在一定的降雨作用与合适的地形坡度条件下,即可能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5. 结论
(1)贵州属于岩溶山区,地震多为分布于活动性构造两侧附近,且主要为浅源地震,即使较轻的震动也容易引发大量的地质灾害。
(2)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地震主要通过变形积累和失稳触发两方面效应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灾害等,主要发生在地形较陡的斜坡地带。
(3)由于前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研究较少,目前尚缺乏较为详实的调查统计资料。随着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被越来越多专家学者所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以期为贵州省防灾减灾事业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覃子建.贵州省历史地震和地震区划讨论[J],中国科技博览,2011 (36):436~437.
[2] 卢定彪,戴传固,谯文浪,等.贵州省活动构造特征及地壳稳定性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2~58.
[3] 王尚彦,梁操,文薇亚,等.贵州贞丰-关岭-镇宁交界3.4级地震诱发岩崩分析[J],贵州地质,2010,27(3):223~225.
[4] 王尚彦.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小震大灾”现象的原因分析[J],科技资讯,2013 (3):133~135.
[5] 王尚彦,刘家仁.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J],贵州科学,2012,30(2):82~85.
[6] 刘家仁,王尚彦,刘宇.贵州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析[J],贵州地质,2011,28(4):295~299.
[7] 梁操,文薇亚,张贤文,等.贵州东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J],贵州科学,2011,29(1):89~92.
[8] 徐祥,王尚彦.贵州地震烈度特征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性分析[J],贵州科学,2013,31(2):75~77.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