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5 16:2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岳 点击次数: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各部门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因此加快以改善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已成当代水利发展的主题。水利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从民生的角度审视水利发展问题,不仅要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推进水利发展,而且要全面推进民生水利的新发展。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发展水利,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水利;民生;民生水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这是时代的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生与水利紧密相连,围绕国家民生问题,民生水利已提到议事日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途径。
1、民生水利的背景及其意义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外地考察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就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坚持求真务实,时刻关注民生,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各部门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2008年陈雷部长在浙江省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水利建设关系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因此,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成果”。2009年在广西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明确指出,“民生水利发展滞后是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突出表现,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发展民生水利,关键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扩大群众参与,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权益。以人为本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专家视点展治水思路的重要途径”。2010年陈雷部长在湖南省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再次强调“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不少群众饮水、用电和防洪安全等基本水利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水利服务范围亟待扩大,功能效用亟待强化,规程规范亟待完善,技术标准亟待提高,保障能力亟待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找准民生水利着力点,全面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建设亟需提速”。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水利、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目标,加快以改善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充分体现全体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水利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有水的安全感、亲切感,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已成当代水利发展的主题。因此,通过不断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水利均衡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开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相关研究,建立民生水利理念的理论和框架体系,扩展民生的内涵,不仅有利于政策的准确制定和实施,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民生的内涵和概念
在古代,“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敦厐”(《左传·成公十六年》),已作为一项治国理想,也常常伴随着“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哀叹。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民。”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因此,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亦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但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的历史原因,不可能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近代,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中,民生赫然在列,提出了“主权在民”的重要原则,意指“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
我国《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历来受到执政者重视,民生连着国运。当前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虽然明确的领域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六个方面,但这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民生项目,着眼于社会问题,因为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这是执政为民的基础。
3、马列和毛泽东等领导人谈民生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民生问题历来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指标。
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群众思想路线的科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始终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的民生思想。他谆谆告诫从事实际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全力支持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同时,郑重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扬光大,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邓小平同志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领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他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江泽民同志2000年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并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根本要求。
2002年,党召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并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指出: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在“科学发展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享有发展的成果,着力从各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改善民生”。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召开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外地考察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坚持求真务实,时刻关注民生,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2007年,胡锦涛同志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民生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并把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专家视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了党章,予以制度上的定格,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4、民生与民生水利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