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1:5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董哲仁 点击次数:
2.2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从生物群落内部看,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特征.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在一个淡水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研究表明,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多样性越丰富,或者说食物链越复杂,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那么,这种复杂的食物网组成的生态系统比简单的直线型食物链的稳定性要高得多,其抵抗外界干扰的承载力也高得多.如果食物链(网)的某些重要环节缺省,即在生态学中称为"关键种"(keystonespecies)的缺省,对一个生态系统将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从生物群落多样性角度看,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不但生物物种的种类多,而且数量比较均衡,没有哪一种物种占有优势,这就使得各物种间既能互为依存,也能互相制衡,使生态系统达到某种平衡态即稳态,这样的生态系统功能肯定是完善的.反之,如果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比例失调,会造成整个系统恶化.比如人们向江河湖库倾倒营养物质及有机质,水中氮、磷等物质增加,导致蓝藻加快繁殖,水中生物群落比例失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失衡。
淡水生态系统还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stratification),显示其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形成层状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对于太阳光的利用程度.淡水动物的分层现象表现为在水的表层聚集着浮游生物,中间是鱼类和浮游动物的生存空间,在底层的污泥中生活着细菌等微生物,其结构有序而协调。
2.3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功能
淡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我
调控和自我修复功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在生物群落与生境之间是一种物质、能量的供需关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相互间的适应能力.比如淡水周边的湿地生物群落,需要适应干旱与洪涝两种生境的交替变化,形成了湿地植物既耐旱又耐涝的特征.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淡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由于具有这种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谓稳定性具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对于外界干扰的适应力或称为弹性,二是在受到干扰后回到原平衡态的恢复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适应性也是有限的.所谓弹性限度也就是淡水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承载力.当超过某一个弹性限度,生态系统将出现一种不断远离平衡点的正反馈,加快系统失稳,常以爆发的方式导致系统的全面恶化。
综上所述,一个稳定的淡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系统,是一个食物链(网)结构复杂而完善的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物种流动通畅的系统。
3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境因素中,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河流形态多样性及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3.1水一陆两相和水一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
与湖泊相对照,河流是一个流动的生态系统.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更多的联系,水一陆两相(two-phase)联系紧密,是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水域与陆地间过渡带是两种生境交汇的地方,由于异质性高,使得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水平高,适于多种生物生长,优于陆地或单纯水域.在水陆联结处的湿地,聚集着水禽、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等大量动物.而植物就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以层状结构分布。另外,河流又是联结陆地与海洋的纽带,河口三角洲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
由于河流中水体流动,水深又往往比湖水浅,与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河流水体含有较丰富的氧气,是一种联系紧密的水一气两相结构.特别在急流、跌水和瀑布河段,曝气作用更为明显。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