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4 16:5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夏新 点击次数:
4.5提高要求,提升质管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既是质量管理活动的策划者和运行维护者,也是技术人员实施质量活动时的重要技术支撑者。应着力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素质水准,促进监测质量提高。
5、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实践证明,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体系,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5.1强化体系管理,促进管理与技术有机融合
质量体系是全程序质量管理模式和先进质量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质量管理与监测技术的有机融合,使管理程序化、程序制度化、制度法制化,实现各负其责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质量体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效能。
5.2体现特色,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体系
结合当前环境监测系统质量体系建立和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体现环境监测工作特色和技术特点的质量体系框架已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需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2011)兼容了现有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素,并纳入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性要求和合理解释,不仅可以成为环境监测系统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更将改变质量体系的监督主体,体现行业特色。
5.3实施有效管理,注重自我完善
应通过工作计划、日常监督、审批/审定制度、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环节和手段,有效促进机构内部管理机制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重要转变,体现自我约束行为,表征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
6、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是开展质量监督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
6.1推行网络化管理,实行全国一盘棋协调机制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整体,共同承担着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以及重大环境调查监测等任务,为体现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路,保证监测技术一致性和数据质量可比性,非常有必要建立面向整个监测系统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协调。
6.2利用通用管理模式,促进各领域共同发展
环境监测机构同时承担着多个领域的监测任务。质量体系是通用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能将各个监测领域、各项监测任务整合到同一个管理操作系统中,成为协调各领域共同发展的重要媒介。
6.3开展监管方法研究,建立长效质量监督机制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系统以单项目、单领域、零散型监督为主的现状,应加强监督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建立长效质量监督的机制,开展质量检查、同步监测、比对监测、能力验证以及质控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
6.4配合开展技术研究,提升质量监督实效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树立以提升技术,在实施质量监督的同时,开展监测方法、操作条件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管理与技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升质量监督活动的实效。
6.5建立质管评价体系,有效实施监督与管理
应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总体思路和质量监督的目标需求,以衡量质量管理水平为目的,量化评价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形成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此成为指导监测机构持续改进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及实施质量监督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方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夏新,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中国环境监测,
[3]彭刚华,梁富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
[4]王向明,黄文.上海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划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5]柏仇勇,胡冠九.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
[6]刘建琳.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7]楼燕.加强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
[8]俞美香,龚凤兰.对现场监测质量管理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
[9]袁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