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3 11:0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强,韩兰英,张立阳 点击次数:
5、结语
虽然气候变暖及大规模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灾害,但实际上很多干旱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干旱灾害风险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对人类而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干旱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干旱灾害风险做出早期预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旱灾害防御措施,降低干旱灾害风险,减少干旱灾害损失。
干旱的发展进程不仅在于有多少降水量,而且还取决于雨水从降落到被作物根吸收期间有多少能够被利用和存储以及干旱影响的对象是什么。从气象干旱发生再向农业干旱、生态干旱和水文干旱及社会经济干旱发展甚至最终形成干旱灾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这种过程蕴含着信息和能量传递的某些规律,可以为预警干旱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原则上讲,只要干旱还没有发展到不可逆转的阶段,就可以通过早期预警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其灾害损失。
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虽然仍然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通用干旱监测指数,但在某些方面或某些地区应用效果比较好的干旱监测指数已经成为可能,干旱监测预警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基本上可以客观定量监测干旱的强度和范围,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采取针对性的干旱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不过,干旱预测技术虽然随着气候预测模式的发展有了较大提高,但干旱预测的不确定性仍然非常明显,干旱预测产品还不能够作为采取防灾措施的重要依据使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制定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参考材料。但气候预测模式的不断发展及在季节性、跨年度和数十年气候预测方面取得的科学进展为持续开发新的干旱预测方法提供了前景。
过去将干旱灾害防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通过增强组织机构能力、提高监测预警水平、明确抗旱措施的决策权限及改善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干旱信息交流和相互协调等方面来提高政府对干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上。由于目前干旱灾害的全球化和常态化,及社会对提高干旱灾害防御的效果和快速反映能力的需要,现在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干旱灾害发生前就着手准备、预防和干预等干旱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上,实现对干旱灾害防御从被动向主动、从救灾向防灾、从临时应急向全程防御转变。
干旱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应该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视角来认识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也要在深入认识干旱气候规律的同时,重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研究,干旱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也要将气象学与其他科学相融合。干旱灾害风险管理要在遵从干旱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干旱风险共担原则和经济最优化原则等社会经济学规律。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及其风险的新因素。气候变暖不仅会改变从干旱发生到灾害形成的各个环节,而且还会影响形成干旱灾害风险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能力等多个因素。
所以,干旱监测预警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都应该充分考虑气候变暖因素,并且要做好应对和适应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灾害风险加剧及其格局不断变化的各方面准备。
虽然,由于干旱灾害表现出多样性、蠕变性、系统性、非线性、不可逆性、多尺度性、衍生性和社会性等多种特点,使得干旱灾害问题显得十分复杂,对其进行准确及时监测预警、预测和有效防御往往比较困难。但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及突变理论、协同理论、耗散理论、非线性理论和分形理论等新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干旱灾害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强,张良,崔县成,等.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J].地球科学进展,
[2]涂长望,黄士松.中国夏季风之进退[J].气象学报,
[3]李茂松,李森,李育慧.中国近50年来旱灾灾情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4]顾颖,刘静楠,林锦.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情势和特点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
[5]卢爱刚,葛剑平,庞德谦,等.40a来中国旱灾对ENSO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J].冰川冻土
[6]张强,陈丽华,王润元,等.气候变化与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J].干旱气象,
[7]哲伦.世界各国应对干旱的对策及经验[J].资源与人居环境,
[8]朱增勇,聂凤英.美国的干旱危机处理[J].世界农业,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