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8 14:1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国涓、郭崇慧、凌煜 点击次数:
2.能源消费的反弹效应研究
根据能源价格分解公式,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价格进行分解。各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R2=0.9,拟合优度较高,D-W=1.836897,不存在自相关。根据这一估计结果计算出工业部门的能源反弹效应为39.48%。这一反弹效应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高的。
产生反弹效应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要素的外部替代。由于能源强度的降低,使得生产同等产出所需的能源消费量减少,提高能源效率的收益,降低了能源的实际单位价格。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能源的消费将增加,并部分抵消能源利用方面的最初减少,产生反弹效应。
二是我国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控机制不完善,能源价格水平和定价机制都没有完全市场化。大多数的主要能源价格都只包括内部成本,而忽视了外部成本,能源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未能反映在能源价格上。由于政府掌握着重要资源的配置,并严格控制重要生产要素价格,且环境监管不到位,稀缺生产要素的价值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多被隔离在政府层面,经济信号无法正常传递(陈清泰,2007)。在“有形之手”操控之下的能源价格,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能源价格太低,无形中起着鼓励过度消费能源的作用,使能源严重浪费,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设备的改进替代缺乏经济利益的压力,企业生产经营缺乏降低能耗的切肤之感,不利于促使高能耗行业企业退出市场。另外,能源比价不合理,煤炭价格明显偏低,这一方面导致煤炭行业长期亏损,设备落后,事故频发,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源市场无形中鼓励企业向价位低、污染大的煤炭能耗倾斜,不利于可持续·124·《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发展。三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为实施这一战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价格管制政策,不仅国内能源相对价格降低,而且也降低了相对与国际市场的国内能源价格。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国家对多数生产性企业在能源价格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电价和油价的补贴从更多层面鼓励了对这些能源品种的消费,也强化了经济增长对工业品出口的依赖。
尽管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存在反弹效应,但是其反弹效应是小于1的。因此,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从总的实效上来说是节约能源的,但与预期的节能目标还有差距。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反弹效应的内涵,在能源要素份额方程中增加能源价格的非对称影响约束,并通过对由超越对数函数设定的资本、劳动要素份额方程与反映能源价格的非对称影响的能源要素份额的联立方程估计,计算Morishima替代弹性,建立了测度反弹效应的数理分析框架。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不仅将要素替代效应理论推广到对能源强度变动效应的理论研究上来,而且可据此研究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机制,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强调能源价格政策对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性。在能源要素份额方程中增加能源价格的非对称影响约束的做法,不仅可以避免联立方程估计中过度地损失自由度,使模型中各变量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而且为能源反弹效应的测算提供了一个较为精确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反弹效应的实证研究,测算出我国工业部门的反弹效应为39.48%,虽然存在着反弹效应,但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终还是表现为节约能源的特征。因此,应该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目标,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能源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强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使我国在工业节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从长远来看,技术节能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优、最有效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但是,由于反弹效应的存在,不能把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实现我国工业部门节能减排目标的唯一途径。要实现我国工业节能或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环境约束问题,必须要有适当的能源价格、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的配合。第二,由于我国目前能源价格机制以政府定价为主,能源定价偏低,不能反映能源市场的供求关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能源技术创新的动力,势必导致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必须在能源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能源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能源价格既反映内部成本,又反映环境、劳动力、资源稀缺程度等外部成本,能真正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实现能源消费的自我选择并促进能源使用的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以实现预期的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1]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
[2]黄勇峰等:《中国制造业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4]蒋云赟、任若恩:《中国工业的资本收益率测算》[J],《经济学(季刊)》
[5]林伯强:《现代能源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刘源远、刘凤朝:《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能源消费反弹效应———使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资源科学》
[7]鲁成军、周端明:《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替代研究———基于对ALLEN替代弹性模型的修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8]单豪杰、师博:《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1978~2006》[J],《产业经济研究》
[9]陶小马、邢建武、黄鑫等:《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价格扭曲与要素替代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0]王玲:《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测度》[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
[11]王青、顾晓薇、郑友毅:《中国环境载荷与环境减压分析》[J],《环境科学》
[12]张军、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
[13]周勇、林源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报效应的估算》[J],《经济学家》
[14]陈清泰:《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全面提速》[J],《有色冶金节能》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