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中国钢铁企业的管理模式探索(2)
时间:2014-03-19 12:0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吕虹云纪淑娴 点击次数:
(二)政策环境分析
财政部于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48个钢铁细分品种的出口退税,涉及面比较广,约40%的出口钢材将受到影响。出口退税取消主要冲击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马钢等出口钢材较多的钢铁企业受冲击比较明显。短期来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直接出口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国内钢价的负面影响会扩散至全行业。另一方面,出口受限钢铁资源回流国内,将加大国内钢铁供给压力,使国内钢企承压。而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行业的转型,整合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
(三)技术环境分析
中国在关键品种的生产技术与重大冶金装备制造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中厚板轧机/冷轧宽带钢设备等的研发上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缺乏有效、完善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热加工精密成形技术及热成形动态模拟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分散网络化制造(DNM)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广泛应用都给钢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从钢铁产品在消费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上看,由于钢铁行业处于消费市场的中间产品部分,又受到下游企业(家电、汽车等)消费市场的影响,通过下游行业的信息回馈,社会环境中的消费习惯,环保节能等价值观也会影响到钢铁企业的发展,终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档次的更高要求将要求钢铁行业提供性能更为优良的高端产品,这也会加快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三、后危机时期企业管理的龙头在哪里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的中心是成本控制和资金链。在后危机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管理更加复杂化,这时成本控制的龙头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加强成本控制
钢铁企业是典型的制造企业,是一个利润相对较低的行业,而降低成本是提高利润最便捷的途径。原材料成本在钢铁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达到70%左右,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在成本控制中,首先控制大宗原材料成本。在大宗原材料的采购环节,钢铁企业要实行按质论价,按质论量,根据原料等级、品位、水分等确定采购价格。其次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控制成本的发生,并能适应JIT生产系统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钢铁企业可以以价值链管理为成本控制手段,以作业成本管理为核心,构建生产作业计划等数据平台,对每个环节成本进行估算和分析,以降低能耗。
(二)加强钢铁企业的库存管理
库存是钢铁企业维持市场份额的保证,库存又是钢铁企业的“万恶之源”。目前,虽然大部分钢厂投入使用了ERP等项目来完成信息化管理,但是这些项目只是获得了钢厂现有的物资流、信息流和各个设备的运转情况,却没有实现钢铁企业产销计划和库存之间的有效互动。企业可将库存管理作为构成供应链纵向统一系统中的一环进行定位,有计划地控制企业内的中间坯、成品库存,实现市场动态需求和用户消费的关联性。企业可根据销售情况和实际生产情况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对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预判,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确定合理的原材料库存量。钢铁企业可以依靠市场、政府两方面的力量,引入精益生产与适时生产管理思想,共同解决高库存带来的各种危害,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优化产业链
钢铁企业上游连着煤炭、铁矿石、运输等产业,下游连着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建筑等经济支柱产业。钢铁生产资源的短期和钢材供给的过剩,目前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显著特征。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钢铁产能利用率的上升将带动钢铁生产主要原材料的上涨,进而推动钢铁生产的成本。对于国内钢铁企业而言,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进口铁矿石的问题,中国钢铁行业需要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实现上游供应链的全球配置,适度掌控海外资源,建立更为广阔的资源供应渠道。
产业链建设方面,钢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立稳定可靠的钢铁原料供应链,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要抓住机遇,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海外资源项目建设,建立牢固的多元化的海外原料供应链。在下游产业链条建设上,钢铁企业应跨越企业、行业、区域界限,在细分市场中锁定更多客户资源,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使钢铁产业由注重发展规模向注重提升企业价值转变。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