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裂果是一种常见的危害番茄果实的生理性病害,容易发生在果实的转色期,尤其夏季发生较为普遍。但近年来,淮北地区日光温室面积不断扩大,冬春季日光温室番茄裂果呈上升趋势,据2012年冬季生产调查,有的棚内裂果率高达20%~30%,部分田块甚至达到50%以上(发生地点在连云港市新浦区浦南镇江浦村),果实产生裂痕后,使果实降低或失去商品价值,传播病害,严重影响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效益。
1 番茄裂果的主要原因
该病发生与品种、气候以及生长期管理有关,尤其是果实生长期因多种原因引起的水分供应失调造成裂果,常发生在果实发育后期或转色期。
1.1 品种影响
一般来说,果皮薄、果实圆形的大型果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容易出现裂果,而果皮厚、高圆形的属抗裂品种,大型果、圆形果、木栓层厚的品种,比中小型品种、高桩型果、木栓层薄的品种更易开裂。 因此在生产中选择品种非常关键,冬季一般需要长距离运输,贮藏时间较长,因此生产上要选择皮厚、耐储运的品种。
1.2 环境条件不适
冬季温室主要由低温、光照不足、干旱及外部气候骤变引起室内温光等小气候变化而裂果。正常情况下,番
茄论文发表结果前期(花芽分化期),日均气温25℃,夜温不低于15℃。2012年,淮北地区进入冬季较常年偏早,12月初白天室外温度在零度以下,夜间最低气温达-7~-9℃,2013年1月最低达-11~-12℃,室内温度在5℃以下甚至0℃以下,低温寡照,严重影响了番茄的生长发育,生育迟缓造成着花节位低,花朵数减少,花小,使子房壁细胞发育不全,造成裂果,前3穗果均会出现。
1.3 水分管理不当
番茄生产上,要求温室内地下水位高,生长前期一般不需浇水。在生产上,菜农对用水方面控制掌握不好,在省三新工程项目基地(连云港市徐圩香河农业园),有些菜农在番茄生育前期控水较好,由于种植经验不足,在进入结果期后为提高产量,采用肥水猛攻,特别是大水漫灌来促进果实发育,在这种肥水充足的条件下,棚内湿度极大,甚至出现了棚内滴水现象,番茄果肉生长速度快于果皮生长速度,土壤水分含量与空气湿度的剧烈变化是造成裂果的主要原因。果实定个后或发育后期,土壤水分供应不均或旱后灌水过多,也可引起裂果现象。
1.4 肥料运筹不科学
主要是肥料施用不平衡,施用基肥过多、追肥较少,偏施氮肥,其他肥料施用不足, 番茄开花时对花器供应的养分不足造成的,特别是开花期遇到夜间低温时,叶面光合作用降低,根系吸收能力差,造成花器养分供应不足,畸形花就多。番茄是喜钾作物,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缺钾现象较为普遍,这既会造成果实钾素缺乏,还会影响对钙、硼元素的吸收。土壤中缺钙、硼等元素,或在不良土壤环境条件下造成植株对钙、硼的吸收障碍时,矿质元素供给不足,致使雌蕊柱头开裂,也是引起番茄裂果的重要原因,遇低温更严重。肥料过多伴随日照不良、低温、干燥也容易产生裂果。
1.5 生长调节剂处理不当
冬春番茄坐果较难,生产上一般会加大生长调节剂使用量,有些菜农为提高坐果率,过度加大点花药浓度,激素使用量增加,特别是利用2,4—D等生长调节剂进行保花、保果时浓度过大,水肥跟不上,也易形成子房畸形发育,或者造成局部生理机能旺盛,引起生理失调而出现裂果。
1.6 管理不当造成的裂果
在番茄日常生产和栽培管理过程中,本地菜农习惯夏天只去除老病叶,而在冬季一般进行中下部打叶,这可以增加棚内通风透光性,提高果实的着色程度。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菜农把握不住标准,常会过度疏枝除叶,造成功能叶片不足,果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表现裂果现象。摘心过早,造成养分集中供应到果实而造成裂果。另外,留果过量也会导致番茄出现裂果,一般来说,每穗果实留3~4个果即可,有些菜农为了增加产量,每穗果实上留5~6个果,留果过多因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易裂果。
1.7 薄膜质量引起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