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花盆土壤中,各20株,以不接菌为对照(CK),并用塑料袋保湿。接种后40 d按病情分级标准进行调查。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颜色、形状特征,测定大小,每个孢子测定50个,计算平均数。并在接种玉米上再分离菌株,观察形态,测定大小,与分离纯化的菌株相互对照,确定病原种类。
4 玉米苗枯病发病原因
4.1 病原菌产生毒素,伤害受害植物细胞 制种玉米种子和土壤中所带镰孢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包括恩镰孢菌素A和B、萎蔫酸、10-脱氢萎蔫酸、番茄萎蔫素、番茄萎蔫酸、亮红萘等,这些毒素有些可以破坏膜体系而引起胞内电解质渗漏,有的则破坏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和亚细胞器结构,引起一系列超微结构的变化。当细胞遭受病原菌或毒素伤害时,毒素即与细胞原生质膜的一种蛋白质结合,使膜的构造发生变化,膜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导致膜透性改变,电解质外漏,电导值增加;当毒素作用于细胞核和核糖体的结构时,能抑制DNA指导下的RNA的合成,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颗粒化、线粒体肿大、双膜崩解等。
4.2 品种的抗病性 玉米品种及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对苗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目前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大粒品种如掖单2号、郑单958等品种苗期长势强,发病率低。陈种子或种子干瘪、受机械损伤、受冻等情况也易感病。多年调查结果和研究显示,以178和鲁原92、齐318、齐319自交系作母本的品种种子子粒较小,苗期生长势弱, 抗病性差, 根系易感病。鲁单50、鲁单981、农大108、泰玉2 号、连玉19等小粒玉米杂交种,苗期生长势弱,对高温高湿很敏感,因而易感病。
4.3 除草剂使用不当 为减轻劳动强度,玉米除草剂在制种玉米田使用大量长期使用,致使农田杂草抗药性增强。每年4月,田间气候条件变化较大,苗后用封闭性除草剂,使除草效果有所下降,农民以为是施药量少,不按规程施药,随意加大药量,雨后一些药剂随雨水渗入土壤中,使玉米种子的中胚轴及胚根坏死,影响出苗和生长。
5 玉米苗枯病的防治
5.1 改善制种地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方式 注意轮作倒茬,合理安排茬口,减少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有机肥一定要发酵腐熟后再施用。提倡玉米秸秆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的,还田后要进行无害化灭菌处理。重视磷、钾肥和微肥的施用,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对于砂壤土地块、免耕直播田提倡同时施种肥或及早追肥。
5.2 选择抗病性较强品种,推广药剂拌种 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利用抗×抗或高抗×感的杂交模式。采取包衣或药剂拌种等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拌种药剂可使用先正达2.5%咯菌腈种衣剂(适乐时),每100 kg种子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0~200.0 mL,方法是将适乐时悬浮种衣剂用水稀释后充分混匀后倒入种子上,快速搅拌或摇晃,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5.3 药剂防治 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应及时用药,控制病情的扩展。可选择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恶菌灵、三唑酮等药剂,按常规浓度进行施药,重点对苗基部进行喷雾或进行灌根,每隔5~7 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并且喷施叶面肥(天然芸薹素内酯、天达216以及磷钾肥、微肥等),促进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同时对发病地块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含氧量,促发新根,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繁殖。
参考资料
[1] 吴新兰. 玉米苗枯病研究初报. 植物保护,1988(1):60.
[2] 王桂跃,段为汉,金加同,等.玉米苗枯病病因调查初报. 植物保护,1992(2):23-24.
[3] 金光龙,杜冰,孙忠霞,等. 玉米苗病诱因初步研究. 辽宁农业科学,1995(2):23-26.
[4] 张玉生,邵霞,郭泗金.玉米苗枯病在鲁西地区严重发生. 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