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学这门学科是现代科学和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功课,也是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为了让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讨论,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基本能力 培养
在小学数学新课本中,加法、减法、排队和分组等数学知?R在讲授中出现了大量的实物性例子,体现出数学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是研究客观物质在数量上的表达与关系的科学,也处处体现在生活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掌握基本概念,培养灵活运用能力
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能力的基本元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有几百个,每个新学期里都会出现新的概念,而且难度呈螺旋上升趋势。通过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可以逐步培养小学生灵活使用基本数学概念的能力。概念一般都具有抽象性,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到感性的循环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对概念引入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最好从浅显易懂的实例出发,让小学生运用自身感官去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概念的各个要素;再经过教师加工总结,形成完整的认识,从而完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要达到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还要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理性到感性,将抽象的概念元素联系到实际中去,达到运用的目的。如,“角”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较难接受,如果教师首先引入实物如三角尺、红领巾、剪刀、钟表指针等,使学生通过感性观察区分各实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进而总结出“角”的三要素,即顶点和两条边,进而推导出“角”的基本定义。最后让学生运用“角”的定义到生活中找例子,达到对“角”定义的掌握。要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还要理解与掌握其内涵与外延,了解它的实际意义,将众多的小学数学概念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培养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表现形式,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计算能力与计算习惯也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小学教学大纲的教学重点是计算,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是能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迅速进行计算。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一件事的先导,也是事情做成功的前提,人们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小学生更是如此。小学生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对知识渴求的一种表现。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与教学实践,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2.拓展思维,追求最佳。数学运算是一个灵活的思维加法则运用过程,不管是在讲解习题或是学生自己做题时,多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使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对比,寻找最佳运算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运算水平。
3.强化口算训练,提高运算速度。口算是主要依靠思维、记忆,不借助计算工具,直接写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对于口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习题与回答问题时总能抢得先机,较易受到表扬,从而学习数学的兴趣较强。口算能力是思维能力、记忆力、方法技巧融为一体的能力,要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突击获得的。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进行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安排口算训练时间;在口算练习中要有侧重点、有计划地练习,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
4.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在计算中会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而造成错误。如,审题时看错数字,将数字顺序前后颠倒;看漏或看错运算符号;书写不规范;在写竖式数学算式时,不注意数位对齐等。这些错误的出现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因此而错题失分较为可惜。
三、加强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探索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的过程,是数学创造的源泉,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索,自己发现科学道理,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懂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地去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动脑,就是让学生多想,找出解题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索,让学生对数学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让学生进行解题、实验、操作等,以促进他们的各种智力活动,从而使他们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四、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国外的教学理念提倡“发现法”,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国内的教育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二者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合理的、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这样学生能够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因此,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标出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使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时间。
综上,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也是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和能力能使人在之后的人生中受益。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应重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田治仪. 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3-134.doi:10.3969/j.issn.1671-1351.2010.02.042.
[2]俞云岚. 浅谈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J]. 教师,2010,(31):89.doi:10.3969/j.issn.1674-120X.2010.3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