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05 10:4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叶金龙 点击次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民事习惯自身的特点,其集中体现在民事习惯先与制定法,先于国家法,以这样的方式制约着法律的制定,存在民族性的显著特点。马克思对此曾经说过,国家不能轻易的,轻率的限制和剥夺公民修昂权利要求,这是一种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尊重民事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法律精神。而民事习惯受到法律强制力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很多情况下已经被同化了,尤其在很多司法审判的过程中,民事习惯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展现出来,但是我们也不能单单从这样片面的角度去看待民事习惯的效能,其在地方群众生活调节方面的确发生很重要的作用,摒弃其中存在不科学,违背法理精神的内容,其他的民间习俗都有着较强生命力,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正是由于法理和民事习惯两者之间这样的联系,注定了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要充分的对于民事习惯进行调研,保证不出现矛盾的前提下,实现法律现代化和民主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从本质上来讲,这集中体现了国家法律自律行为的体现。实现法理与民情的相互融合,是国家法律自律的实现途径。
(二)民事习惯自身的效能优势
民事习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实现生存和发展,是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民事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经济性,尤其在部分少数民族区域,民事习惯的存在量比较大;当然也存在部分地区原本民事习惯数量比较多,经过长时间的改造,民事习惯的影响力也不断下降。由此,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好民事习惯问题呢?从现代大都市的社会背景下来看,民事习惯的确不常见,但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商业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民事习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外贸往来过程中,一般没有法律效力的电子邮件,电话或者传真都代表了买卖双方的意识,并且可以将其作为法律审判的依据。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对于国际贸易习惯性做法在法律层面上的尊重,这充分展现出了民事习惯司法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因此,民事习惯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特殊的领域发挥着自身的效能。另外一个方面,民事习惯也广泛存在与婚姻关系,继承关系处理方面,并且在法律认同的背景下,甚至成为界定法律案件的重要依据。而且在具体此类案件的审理过程各种,群众服从法律,认同习惯,也成为群众比较认同的观点,在这样的案件时间经验下,各地法院也积极依照区域的习惯,给予部分继承,婚姻案件的出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民事习惯与和谐司法之间的相互融合。
(三)民事习惯良好的群众基础
将民事习惯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要充分考量地方民众的认知,对于民众认同度为基础,的确可以为民事习惯的运用之处明确的方向。当然,由于各个地区,人群构成不同,民事习惯的认同程度也是不同的。简单来讲,民事习惯如果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与法律精神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将其运用到民事司法实践中去,可以起到稳定社会,协调关系的作用。如果民众看不到民法作为调整关系方面的作用,民法领域以强制力去实现意思自治,是一种很明显的忽视民事习惯存在的制法方式,这种僵化的法律往往是难以深入人心的,群众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不服的情况,这就使得法律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体现出来。或者部分地区没有将本地区民众的意愿考虑进去,片面的将外面的民法规定内容移植过来,伤害了民众的民事习惯,也会造成民众对于民事习惯司法实践的不理解,此时就难以形成比较好的法律效能。对于法院和律师来讲,积极做好调研工作,对于民众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形成比较理想的民事习惯意识,寻找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司法处理方式,使得全社会的司法实践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事习惯司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代表着未来法律体系的发展方向。因此,积极探析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民事习惯在司法方面的效能,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胡兴东.习惯还是习惯法:习惯在法律体系中形态研究.东方法学. 2011(3).
[2]民俗习惯在我国审判中运用的调查报告.法律适用.2008(5).
[3]徐清宇,周永军.民俗习惯在司法中的运行条件及障碍消除.中国法学.2008(2).
[4]张静焕.法律论证的性质和规则——司法的能动性及其限度.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1).
[5]段厚省,郭宗才.民法请求权与民事诉权之关系考察.河北法学.2009(10).
[6]王林敏.论习惯的合法性检验标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7] 蔡维力,张爱军.走出移植西法困境 回归人民司法传统——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实证评析.法学评论.2009(4).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