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2 15:0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郁晓华,祝智庭 点击次数:
个人学习环境是在以学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终身学习以及Web2.0、Web3.0技术大量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学习环境建构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技术。面对当前教育界对学习回归到学习者手中,回归到生活当中,还原学习的本来面貌越来越强的呼声,个人学习环境被认为是一种更为贴近自然的学习途径,是一种未来理想的学习环境形态。对于个人学习环境的理解,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技术方法两个维度加以阐释:(1)从社会文化的维度,个人学习环境表达了技术在如何组织和支持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上一个显著的转变,不同于以往“一刀切(onesizefitsall)”的做法,个人学习环境采用基于自我导向、自我管理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构架,并常与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开放环境等概念相关联。(2)从技术方法的维度,个人学习环境表达了一种“小零件、松散组合(smallpieces,looselyjoined)”的系统架构方式,它不同于以往那种将不同服务整合在一个大型中央控制系统中的做法,而是支持自由、灵活和个性化的选择配置和动态整合,体现为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松散集合体,并常与重用、混搭(Mashup)、开放标准等概念相关联。个人学习环境为新一轮电子书包“关注学生”、“支持学”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内涵诠释和行动指向。
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视图当前电子书包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这既要能支持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接入,又要能提供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服务的个性化、内容的多元化、环境的开放性、活动的社会化等特性对学习环境技术支持的存储容量以及计算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这仅仅依靠学生手中单个的电子书包肯定是无法做到的。云计算的发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道。云计算以用户为中心,所有的一切均围绕用户展开;云计算以任务为中心,计算的焦点是用户需要完成什么以及如何完成;云计算是智能的,强大的计算能力能挖掘和分析任何数据;云计算是易于访问的,用户不再受接入地点和方式的限制。这些特点使得在云计算支持下的学习具有无限可能,此外云计算还更加迎合电子书包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发展愿景。因此,将两者结合,电子书包完全可以利用提供资源、工具和服务的云端来构建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又由于云可以看做是一个不被任何教育机构所拥有的自治系统,这样学习者、教师、教育机构在云中都拥有相同的权力,使得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更具潜在融合的可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电子书包的发展其实就是搭建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技术给养,构建一个云端的个人学习环境。
在由电子书包所构造的云端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展开。
(1)正规教育机构可将设计好的学习内容和服务放在云端,并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发送(即Push)给学生。这类学习经过精心设计并良构组织,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形式相对比较固化。大多数的正式学习活动通过此类途径开展。
(2)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是电子书包新一轮应用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可自主按需定制(即Pull)云端的学习内容,也可由云端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规律,推荐(即Push)适合的学习资源,再由学生选取(即Pull)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学习。
这类学习虽然灵活多样,但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前者,因此笔者提出电子书包可以在该情境模式下引入一种关联机制。这种关联机制发挥一种类似智能代理的作用,可以围绕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个体、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情境,将云端的内容、工具和服务有机关联起来,从而实现对学生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支持,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效率也更高。比如,能根据学生当前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推送下一阶段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甚至能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关联喜好的工具与服务等等。
上述两类学习活动的开展途径中,Pull与Push技术代表着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也代表着教学中对学生放权的不同程度。Push时,学生处于被动地位;Pull时,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时,学习以Push为主Pull为辅;而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也将转变为Pull为主Push为辅,从而逐渐实现让学习回归到学生手中,还原学习生活的真实面貌,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融合。
四、结束语
就如同书包人人都有、人人不同,技术深入教育应用的今天,电子书包的新一轮发展愿景凝结了一种对于构建一对一创新型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追求,一种对于切实支持学习者主体性和个性化发挥的学习环境的呼唤。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晓宏,化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3]张杰.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延.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新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
[6]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
[7]郭海霞.电子书包动了谁的奶酪[J].教育旬刊,
[8]新加坡大规模使用电子书包[DB/OL].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1-06-07/38338.html.
[9]日本的“电子书包”[DB/OL].http://static.chinavisual.com/storage/contents/2003/03/26/6037T20030326134819_1.shtml.
[10]石鹏峰.持续推进“电子书包”的若干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1]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
[12]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J].上海教育,
[13]王斌,朱守业,刘苗苗.电子书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14]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
[15]祝智庭.新技术手段给力学习方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谈“电子书包”[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6]思想飞扬:各方热议“电子书包”及变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7]谢忠新.“电子书包”≠单纯的移动终端———回归理性,“电子书包”更需要清晰界定[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8]向晋榜.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19]蓝文.电子书包:正在崛起的蓝海[J].出版参考,
[20]教育云及电子书包整合性思考概念图[DB/OL].http://renewtask.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13.html.2010.
[21]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与应用报道[R].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