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1:5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亚华,胡鞍钢 点击次数: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处于低收入经济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安全性需求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相应也决定了这是一个“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
第二时期(1978-1997):安全性需求继续增长、经济性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财政汲取能力下降、发展战略调整等原因,水利建设资金被大为削减。
水旱灾害成灾率持续上升,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水旱灾害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饮水困难也是这-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对防洪减灾、农业灌溉和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性需求仍然很高。伴随工业和城镇化加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快速增长。从1980年至1997年,工业用水从457亿立方米增长到112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从68亿立方米增长到24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从3912亿立方米仅增长到3920亿立方米。进入1990年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黄河连年断流是中国北方缺水的缩影。经济起飞对能源的旺盛需求,带动了水电事业的迅速发展。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水电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后期以来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伴随着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水环境持续恶化,至1990年代后半期集中爆发。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演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淮河水污染始于1970年代后期,进入1980年代,水质恶化加剧;进入1990年代水污染事故频发,水生态迅速恶化。西北、华北和中部广大地区因水资源短缺造成水生态失衡,引发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壤沙化、森林草原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总之,这一时期仍然处于低收入阶段,对安全性需求仍然有巨大需求,同时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经济性需求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即产生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巨大需求。这一时期具有过渡性质,从''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转向“以多目标开发为主的水利建设时期”。
第三时期(1998-2010):安全性需求和经济性需求并重的时期
1998年大水之后,中国集中力量进行了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使七大水系主要河流干流抵御洪水能力大为增强,水灾成灾率趋于下降;但是由于受干旱气候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旱灾成灾率有所上升。与此同时,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越来越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十分突出。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4%。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