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04 11:0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夏冰 点击次数: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会对经济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流通产业发展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内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东部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流通物流体系相对完善,中部区域与西部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流通产业增加值与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都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异。鉴于区域差异的存在,文章对导致差异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流通产业 发展 差异特征 影响因素
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特征测度
(一)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总量水平差异分析
如表1所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流通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其中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占全国比重的60%,中部地区占20%多一些,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不足20%,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总和都不及东部地区。由于可见,区域流通产业的发达程度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它与区域经济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纵观2007年至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流通产业在全国流通产业中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中部地区在2007年至2010年4年的时间里,比重略有上升,2011年比重又略有下降。西部地区则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虽然上升的幅度不大,但是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
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总量水平的差异特征与东中西部阶梯形经济发展水平特征是相符的,流通产业总量差异特征侧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作为我国市场开放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无论是在地理区位、市场环境、城市化水平、人们生活消费水平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这使其对流通产业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强烈。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差于东部,其他方面因素也处于劣势,对流通产业的需求相对较少,对流通产业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较少。
(二)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人均水平差异分析
对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增加值分析之后,再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东中西部的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都大幅度提升,东部地区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3769.98元增加到2013年的9289.89元;中部地区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759.68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9.79元;西部地区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542.8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36.89元。东部、中部、西部的涨幅分别为146.42%、138.63%、168.22%,其中,西部地区的增幅是最大的,中部地区的增幅略小。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人均水平差异与总量水平差异相比较而言,人均水平的差异相对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连锁零售企业数量的增加。电子商务的发展均衡了由于人们生活消费而产生的商贸物流差距,连锁零售企业数量的增加,也使商贸物流数量的增加与人口数量呈现了显著的正比例特征,也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连锁企业的大量出现,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相对较大。
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确定
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城市化水平、市场化强度及第三产业比重。其中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区域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配送服务设施建设、仓储、商品市场的修建等方面的投入,这一指标反映出区域行政部门对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迁移的程度,它既会为流通产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劳动力支持,也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条件与强大的促进力。流通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化程度决定了流通产业的运行效率、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市场化程度越高,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就会越高。流通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受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影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3所示,自2007年至2013年,在影响区域流通产业的各项因素中,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水平及居民消费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位于前三位,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市场化强度对流通产业的影响略低于其他三个因素。同时,这五个影响因素在东中西部区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贡献排名是相同的,也就可以认为,这五项影响因素比较,在全国所在区域内,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其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基于电子商务产生的快递物流业务受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平均贡献率是最高的。由于流通产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速度会对流通产业产生制约与促进促用,第三产业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平均贡献率位于第二位。对区域流通产业影响因素的平均贡献率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东中西部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区域流通产业差异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对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
区域流通产业为城市化建设、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以城市化建设与工业化水平为主要标志。区域流通产业的差异性,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差异,制约了我国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建设计划。在西部、中部一些大型城市,人口众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区域流通产业欠发达,无法保障其城市化建设的持续进行,无法保证工业化水平的稳定提升,使其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造成了优势资源的浪费。
(二)对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制于市场发育程度,即市场运行机制的成熟性,市场经济的自由灵活性,市场管理体制的健全性。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使不同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产生明显差异。流通产业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组成,并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流通支撑,其发展具有区域差异性,也就无法保证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保持统一,实现同步。地区市场发育程度还会对流通产业发展产生反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越低,其流通产业发展速度越缓慢,区域差异越显著。
(三)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区域流通产业差异决定了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零售业、餐饮业、运输业与其他服务业都会受到流通产业影响。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成为了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一些欠发达的中小型城市,通过发展特色服务业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区域流通产业差异对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产生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持续增长最优化目标的实现。
(四)对地区通信技术水平的影响
流通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运输业、物流业与通信业的发展。同时,地区通信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受到流通产业的影响。流通产业越发达,对通信技术的要求就越高,越能刺激通信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通信技术水平提升以后,也会推动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需要有一个突破口,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区域流通产业存在的区域差异限制了通信技术的发展,致使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无从运行。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