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苏州黄慈姑的品种特性,从田地准备、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江南地区苏州黄慈姑无公害栽培技术,以为苏州黄慈姑无公害栽培提供参考,促进其推广应用。
关键词苏州黄慈姑;无公害;栽培技术
慈姑,又名燕尾草、白地栗、芽菇等,为泽泻科慈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是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中的上等珍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于慈姑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慈姑呈现产销两旺态势,经济效益良好。本文对“水八仙”原产地——苏州市吴中区车坊地区的主要慈姑品种——苏州黄慈姑的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品种特性
苏州黄慈姑为著名高产优质慈姑品种,主要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种植,具有黄衣、果大、肉白、质地香糯的特点,深受种植户及消费者喜爱。苏州黄慈姑喜光、喜温、耐肥,要求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植株狭长,高1m左右,叶片较大,叶端尖,叶尾长,叶片淡绿色。球茎长卵形,高约6cm,单球重25~30g,单株结球12~15个,晚水慈姑单株结球8~9个,产量达11.25~12.75t/hm2,高产田可达15t/hm2左右[1]。
2栽培技术
2.1田地准备
4月中下旬,选择土质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好的田块,先耕翻再平整,耕地时施入有机肥15.0~22.5t/hm2及复合肥300~450kg/hm2,深耕20~25cm,田地要求达到平、烂、细[2]。
2.2培育壮苗
3月中下旬,将留种的种子挖出,清洗干净,在太阳下晒1~2d,至顶芽尖端略有萎缩,然后放在草堆里催芽。催芽期间每天喷水1~2次,保持草堆湿润。约15d顶芽开始萌发,顶芽萌发后,按照12cm×12cm的株行距将其栽种到苗田中,栽种深度以顶芽的2/3入土为宜,露出上部芽尖,然后覆盖薄膜及小拱棚增加温度,并保持2~3cm的浅水层,后期要注意保持棚内通风,待有4~5片叶片长成时,即可移栽定植[3]。
2.3定植
5月下旬至6月下旬进行定植,用种量约750kg/hm2,定植株行距为40cm×60cm,定植深度为顶芽全长的1/3~1/2。定植后要保持浅水层,以利于根系生长。栽种完成后,在田边另栽少量预备苗,以备补缺[4]。
2.4田间管理
慈姑生长期应以浅水灌溉为主,刚定植的小苗,应控制水深在2~3cm,旺盛生长阶段,水深可增加到10~15cm。由于江南地区6月进入梅雨季节,降雨量大,易造成慈姑徒长。因此,可于出梅后,进行短期搁田,以控制徒长,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球茎膨大。搁田标准:搁到田间无水层、土壤由软转硬时,灌水10cm左右。若于球茎膨大期,控制水深在2~3cm,有利于积累养分,促进球茎膨大。
追肥要根据原土肥力和慈姑长势而定。若原土肥力较大、慈姑长势旺盛的田块,可以少施或不施肥料,反之可适当追肥。追肥时,可于定植后15~20d,施复合肥300kg/hm2,或有机肥7500kg/hm2;封行后,进入结菇前,再施复合肥300~450kg/hm2。
慈姑一般只需要10张功能叶片即可满足生长需要,过多的叶片会影响养分的积累和田间通风透光,应及时摘除。对于土壤肥力较足、植株长势旺盛的田块,应重视摘叶技术措施[3]。摘叶时,应重点摘除黄叶、残叶,适当保留中间的绿叶,摘下来的叶片,可用脚踩入水田,化作肥料。慈姑定植成活后,每隔20d左右摘叶耘田1次,共进行3~4次。9月上旬,慈姑进入结球期,这时应停止摘叶,促进叶片养分的制造。
2.5病虫害防治
慈姑病害主要为黑粉病,其次为叶斑病;虫害主要为钻心虫和蚜虫。选种时应注意选用无病害的种球,合理密植,增强株行间通风透光,施入的有机肥应充分腐熟。对于慈姑黑粉病,可使用25%多菌灵500倍液和25%粉锈宁1000倍液交替防治,根据病情,每隔5~10d喷施1次,连续喷2~3次;对于叶斑病,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可湿性粉剂防治;对于钻心虫,可使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液防治;对于蚜虫,可使用2.5%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防治[5]。
2.6采收
当苏州黄慈姑地上部分茎叶枯黄,球茎成熟时开始采收,一般从10月底开始,至第2年3月结束。采收前10~15d,排干田内水层,割掉叶片,耙去10~15cm土层,用手挖取。采收后的黄慈姑应及时上市,以保证品质新鲜。
3参考文献
[1]王文武,丁克友.慈姑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07(6):47-49.
[2]王国英,张月英,金熙华.苏州黄慈姑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上海农业科技,2010(1):85.
[3]刘福来,刘田,张艳.高沙土地区慈姑设施大棚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3(4):80-81.
[4]唐世林.慈姑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4):28-29.
[5]钟守云.枫泾慈姑高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1(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