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吡虫啉对小麦及其蚜虫天敌影响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6-07-07 11:5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史明山 点击次数:

  摘 要:吡虫啉由于价格低,易于被农民接受,因此,农业生产上多采用化学农药吡虫啉来防治麦蚜,但同时也会对蚜虫天敌及小麦产生一定药害。本文针对吡虫啉对小麦及其蚜虫天敌的影响研究进行阐述,以期让人们能够系统、客观地认识吡虫啉对麦田的影响。 

  关键词:吡虫啉;小麦;蚜虫;天敌;研究进展 

  蚜虫是我国北方麦区主要害虫,除吸食小麦汁液、能引起麦株营养恶化产生直接危害外,还会传播小麦黄矮病等10余种病毒,间接地对小麦造成危害[1-4]。长期以来,麦田蚜虫的防治仍以化学农药为主[5]。吡虫啉由于价格便宜,易于被农民接受,是目前麦田防治蚜虫的常用化学农药[6]。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及人身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食品安全及人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5]。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吡虫啉在毒杀蚜虫的同时对麦田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研究就吡虫啉对小麦及其蚜虫天敌的影响进行阐述,旨在使人们较系统、深入及客观地认识吡虫啉对麦田的影响。 

  1 吡虫啉对小麦蚜虫天敌的影响 

  麦田蚜虫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和麦田蜘蛛。其中,瓢虫、食蚜蝇、草蛉和蜘蛛分别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89.53%,8.72%,1.16%,0.58%[7]。这些天敌在麦田蚜虫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利用化学农药防治蚜虫时势必会杀伤其天敌。一般用杀伤率来评价农药对天敌的损伤情况,即杀伤率<25%的为无害,在26%~50%之间的为微害,在51%~75%之间的为中度有害,>75%的为有害[8]。 

  1.1 对瓢虫的影响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甲虫的通称,其体色鲜艳,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以捕食蚜虫为生。刘云虹等[9]在室内研究了吡虫啉对瓢虫幼虫的影响,瓢虫对吡虫啉的响应主要与用药量有关。浓度为75~150 g·hm-2的处理无幼虫死亡现象,浓度为225~375 g·hm-2处理的杀伤率为10%~15%。而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七星瓢虫成虫的杀伤率为11.8%~60.8%[10-11],说明吡虫啉对瓢虫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此外,从用药后的持续时间方面看,15 g·hm-2的吡虫啉用药1~3 d时,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及成虫的杀伤率分别为11.9%~13.7%、2.1%~3.8%、15.5%~20.9%、8.8%~16.0%。30 g·hm-2的吡虫啉用药1~3 d时,对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及成虫的杀伤率分别为18.3%~21.3%、7.3%~7.6%、18.6%~24.8%、11.1%~21.5%[12]。 

  1.2 对草蛉的影响 

  草蛉属于昆虫纲脉翅目,体细长,长约10 mm,绿色,触角细长丝状,是麦田蚜虫的天敌之一。在应用吡虫啉防治蚜虫时,8 g·hm-2和30 g·hm-2的吡虫啉用药1~3 d时,对草蛉的杀伤率分别为10.4%~16.1%、13.7%~21.2%[12]。 

  1.3 对食蚜蝇的影响 

  食蚜蝇是常见的天敌昆虫,以幼虫捕食蚜虫而著称。成虫体从小型到大型。体宽或纤细,体色呈单一暗色或常具黄、橙、灰白等鲜艳色彩的斑纹,某些种类则有蓝、绿、铜等金属色,外观似蜂。研究表明,麦田应用吡虫啉防治蚜虫时,15 g·hm-2和30 g·hm-2的吡虫啉用药1~3 d时,对食蚜蝇的杀伤率分别为14.1%~19.2%、17.2%~24.8%[12]。 

  1.4 对麦田蜘蛛的影响 

  雌蛛体长6 mm左右,雄蛛体长4.5 mm左右。头胸部梨形、背甲黑褐色,中央有黄褐色纵斑,两侧深褐色。胸板赤褐色。边缘黑色。腹部背面中央黄褐色,中央及两侧均有两对黑色斑点及许多小黑点。主要捕食地下害虫及麦蚜[13]。麦田应用吡虫啉防治蚜虫时,15 g·hm-2和30 g·hm-2的吡虫啉用药1~3 d时,对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5.7%~14.1%,13.5%~21.9%[12]。 

  1.5 对蚜茧蜂的影响 

  蚜茧蜂雌性成虫体长一般为1.0~2.4 mm,少数种类可达3.0~3.5 mm,体色呈黄褐色至深褐色。雄性体略小,触角节数比雌性多,腹部呈椭圆形。卵产于蚜虫体内,其种类都是蚜虫的体内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孙红炜等[14]研究了吡虫啉对蚜茧蜂的影响,用药3 d内,麦蚜天敌蚜茧蜂的数量锐减,而7 d时蚜茧蜂数量逐渐回升,与对照相差不大。同时,刘爱芝等[15]发现,应用化学农药可促使蚜茧蜂寄生率提高,对防治蚜虫具有良好效果。此外,75 g·hm-2的吡虫啉对蚜茧蜂羽化率最高为92.6%,与对照(清水)相差不大,说明吡虫啉对蚜茧蜂的羽化无影响[9]。 

  2 吡虫啉对小麦的影响 

  2.1 对小麦形态指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从1937年Molisch首次提出“化感作用”以来[16],有关化学物质调控植物生长的研究引起了化学生态学界的关注。吡虫啉作为一种化学农药在毒杀小麦蚜虫的同时,会对小麦种子萌发及麦株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麦田应用吡虫啉拌种可提高小麦出苗率、增加分蘖数、促进小麦植株生长,且能促使叶色深绿及苗壮[17-19]。此外,用2%的缓释型吡虫啉颗粒 30 kg·hm-2与麦种掺匀后播种能增加小麦叶绿素含量[20]。高占林等[21]研究了不同播种量(180,225, 300 kg·hm-2)条件下,吡虫啉的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的影响。2.52~7 g·kg-1拌种剂量下对小麦的出苗率无影响。而党志红等[22]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吡虫啉湿拌种对小麦不同品种的影响,表明高含量(70%吡虫啉)的拌种剂对不同品种的出苗率、株高和鲜质量均无显著影响,而低含量(10%吡虫啉)的拌种剂则存在安全隐患,对小麦品种良星99的出苗率、株高、鲜质量及生长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对满丰733的出苗和苗期生长影响不显著。 

  2.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一般蚜虫发生年份可引起小麦减产10%~20%,严重的年份会造成小麦减产30%以上。运用吡虫啉能有效遏制麦蚜,保护小麦免于蚜虫的危害。然而,吡虫啉作为一种化学物质,会对小麦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小麦产量。研究表明,应用吡虫啉拌种的小麦千粒质量显著提高,其增幅达9.41%~36.55%,且能提高单穗质量,进而促使小麦产量增幅达25.06%~52.44%[18,20,23]。此外,来有鹏等[24]运用喷雾法研究了吡虫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用药1次及2次的小麦千粒质量增加率分别为2.02%~11.93%、8.01%~15.87%。 

  2.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杜绝农药残留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吡虫啉在防治麦蚜的同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开展了深入研究。运用70%吡虫啉进行湿拌小麦种,小麦成熟后其籽粒中的吡虫啉残留量低于国标中的0.05 mg·kg-1残留标准,符合国家安全规定[20-22]。通过 2%的缓释型吡虫啉颗粒 30 kg·hm-2与小麦种子掺匀后播种,所得小麦籽粒在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方面不受农药影响[20]。孙红炜等[14]研究了通过吡虫啉喷药防治蚜虫后籽粒残留情况,经农药处理后,小麦籽粒收获晒干后的农药残留量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而不同喷药时期对农药残留存在一定影响,表现为:不同浓度的吡虫啉于小麦扬花末期喷药和间隔 5 d后的灌浆中期2 次喷药,小麦籽粒中的农药残留虽被检出,但未超出限定标准;而于小麦乳熟期(与第 1 次施药间隔 10 d,距成熟收获 15 d)2 次喷药,小麦籽粒中吡虫啉已经达到或超出残留限量的标准[24]。 

  3 结论与展望 

  长期以来我国麦田蚜虫的防治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而化学农药的无节制滥用会引发“3R”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性(Resistance)和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 [25-27]。近年来,利用化学农药毒杀蚜虫的同时给麦田系统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由于吡虫啉价格低,易于被农民接受,且防治蚜虫效果好,是麦田防治蚜虫常用的化学农药。笔者就近几年的相关进展,主要是吡虫啉对小麦及其蚜虫天敌的影响进行阐述。研究表明:吡虫啉对蚜虫天敌的伤害较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应用吡虫啉拌种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能增加小麦千粒质量,进而促使小麦增产;在品质方面,应用吡虫啉拌种处理的小麦籽粒存在一定农药残留,但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而运用喷药处理对小麦籽粒农药残留的影响受施药期的影响,于成熟收获前15 d喷药,会使吡虫啉达到或超出残留限量标准。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今后应重点开展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降解工作,以使低残留的籽粒变为无残留的籽粒,以便为“绿色食品”的开发提供基础原料。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王运兵,岳文英,李冬莲,等.麦田中后期昆虫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1):33-36. 

  [3]郑王义,尹青云,屈会选,等.晋南麦田昆虫群落演替规律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2,7(4):85-90. 

  [4]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组.粮棉作物害虫生物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5]刘乾,张廷伟,刘长仲.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6):148-150. 

  [6]尹立红,刘桂英,刘桂芹.防治小麦蚜虫的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2):39-40. 

  [7]刘爱芝,李素娟,武予清,等.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2,29(1):83-87. 

  [8]郭玉杰,王念英.农药对天敌安全性的测定方法[J].中国生物防治,1995,11(4):31-34. 

  [9]刘云虹,张玉坤,赵勤.10%吡虫啉防治麦蚜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9,20(1):25-26, 13. 

  [10]刘爱芝,李世功,郝素华.吡虫啉和抗蚜威对麦蚜的防效及对天敌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9(4):25-27. 

  [11]刘爱芝,李世功.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J].农药,1999,38(5):31-32. 

  [12]王顺建,刘光荣,王向阳,等.12种药剂防治麦蚜及对天敌安全性田间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24(1):26-28. 

  [13]赵敬钊,马安宁.麦田蜘蛛常见种的识别[J].植物保护,1989,15(6):34-35. 

  [14]孙红炜,尚佑芬,赵玖华,等.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3):543-547. 

  [15]刘爱芝,李素娟,李世功,等.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J].昆虫知识,2001,38(2):125-127. 

  [16]MOLISCH H. Der einfluss einer pflanze auf die andere:allelopathie[J]. Protoplasma, 1938, 29(1): 472-473. 

  [17]刘玉卿.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及蚜虫控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132-132, 139. 

  [18]刘爱芝,陶岭梅,韩松,等.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评价[J].植物保护,2009,35(2):152-154. 

  [19]刘爱芝,韩松,梁九进.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2):94-97, 145. 

  [20]雒景吾,崔军涛,李明贤,等.吡虫啉缓释剂防治麦蚜效果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8):34-36, 92. 

  [21]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等.吡虫啉拌种量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0):57-59, 66. 

  [22]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等.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6):1676-1681. 

  [23]刘爱芝,李素娟,韩松.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63-64. 

  [24]来有鹏,张登峰,尹姣,等.五种类型农药不同剂量与施药时期对麦蚜防治效果及麦粒农药残留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6):1688-1698. 

  [25]刘浩强,李鸿筠,冉春,等.2种植物源农药对矢尖蚧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174-176. 

  [26]刘艳华,邓业成,邓志勇.75种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杀虫活性的测定[J].河南农业科学,2008(1):72-75. 

  [27]刘艳华.大头艾纳香甲醇提取物对萝卜蚜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12-17313.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