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大豆豆秆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16-07-25 10:0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群芳 点击次数:

  摘 要 大豆豆秆蝇,是分布范围很广的蛀食害虫,分布于中国黄海、南方等大豆主产区。大豆是兴宾区的主栽农作物之一,受豆秆蝇危害连年发生,2011-2013年,受害率超过50%,2013年受害最严重,受害田块株率达到91.7%。根据几年来对春大豆田间的跟踪调查研究,掌握了豆秆蝇在本地春季发生规律,并针对大豆豆秆蝇的发生规律,提出较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为本地区农户在防治大豆豆秆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豆秆蝇;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 

  豆秆蝇成虫在大豆叶片背面组织内产卵,幼虫和蛹生活在大豆植株体内,直到羽化才离开寄主外出。幼虫的蛀食危害和蛹的羽化,破坏髓部和木质部,造成养分和水分丧失,枯梢甚至死苗,单株荚数、粒数和百粒质量下降,常年减产15%~30%[1]。豆秆蝇幼虫经叶脉、叶柄的幼嫩部位蛀入主茎,蛀食髓部及木质部,若防治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减产,给当地大豆生产造成影响。为此,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跟踪调查研究豆秆蝇发生的规律以及防治适期,2014年特做了不同防治时期试验,结果在4月上旬用药,受豆秆蝇危害株率有了明显下降,2015年受豆蝇危害下降到了10%以下,掌握豆秆蝇发生规律以及防治适期,对广西发展大豆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1 生活习性 

  豆秆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是大豆主要害虫之一,大多蛹在大豆主根茬、秸秆、叶柄中及其他寄主上越冬,老熟幼虫在隧道中化蛹或钻出隧道在叶面上化蛹,翌年春天开始羽化。豆秆蝇的体型较小,成虫体长一般在2.0~2.8 mm,幼虫体长2.5 mm左右,蛹虫基本上都是长筒形,体长达2.5~2.8 mm。卵多产于叶片反面近基部主脉两侧叶组织内,近表皮下,以中部叶片着卵多。豆秆蝇成虫早晚最活跃,多集中在豆株上部叶面活动;夜间、烈日下、风雨天则栖息于豆株以下部叶片或草丛中。成虫飞翔力、趋化性均较弱,多雨多湿的季节发生严重,多集中在豆株上部叶面活动,常以腹末端刺破豆叶表皮,吸食汁液,致使叶面呈白色斑点的小伤孔。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后,严重损耗大豆植株机体,影响水分和养分的传输,植株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逐渐枯死。 

  2 发生规律 

  2011-2015年对春大豆进行田间调查发现如下。2011年4月15日调查,受害株率15.3%;4月20日调查,受害株率36%;4月25日调查,受害植株率51.8%。2012年4月10日调查,受害植株率25.6%;4月15日调查,受害株率46.4%;4月22日调查,受害植株率61.7%。2013年4月15日调查,受害植株率35.6%;4月20日,受害株率66.70%;4月26日调查受害株率78.9%,严重的田块达到91.7%。2014年4月15日调查,受害株率8%;4月20日调查,受害株率14.4%;4月27日调查受害株率23.2%。2015年4月15日调查,受害株率2.6%;4月20日调查,受害株率5.6%;4月26日调查,受害株率8.3%。根据这几年来对豆秆蝇田间的跟踪观察和调查数据看,基本掌握豆秆蝇在本地春大豆发生的时间规律,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进入植株危害期。 

  3 豆秆蝇危害特点及危害程度 

  豆秆蝇,也称为豆秆穿心虫,以多年的大豆虫害研究经验来看,豆秆黑潜蝇、豆梢黑潜蝇、豆根蛇潜蝇和豆根皮蛇潜蝇危害较为常见。初期幼虫孵化后即在大豆叶柄和茎秆蛀食,沿主脉再经小叶柄、叶柄和分枝直达主茎,虫道蜿蜒曲折如蛇行状,形成一条极小而弯曲稍透明的隧道,一头幼虫蛀食大豆主茎髓道可达5~10 cm。 

  3.1 前期受害 

  主要是苗期受害,幼虫从蛀入大豆植物主干、茎秆及叶柄,逐步深入髓部组织和木质部,造成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输送,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受害植株新长叶片卷皱,逐渐发黄,根茎部肿大,皮层开裂,重者茎秆中空,植株较明显矮化,表现出缺水缺肥症状,甚至部分叶片脱落,植株逐渐枯死,造成缺株,影响产量。 

  3.2 后期受害 

  主要是开花前,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出现主茎节间短、少,分枝数、结荚数少,秕粒增多,籽粒不饱满,单株粒质量轻、百粒质量降低,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给当地大豆生产造成了损失。 

  4 防治期 

  2014年4月做了不同时期防治豆秆蝇试验,用药时间分别为:4月2、4、6、8、12、14、16、18日;试验结果4月2-8日防治,受害株率为10.9%;4月12-18日防治,受害株率为24.6%。由此可知,防治适期在4月上旬。 

  5 防治方法 

  由于豆秆蝇分布较广,卵、幼虫、蛹都在植株组织内生活,体型较小,活动较为隐蔽,是较为难防治的病虫害类型之一。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可能因此错过最佳防治适期,影响当季大豆的生长,导致大豆减产。结合几年来在兴宾区春大豆产区对豆秆蝇防治研究以及田间实践,采取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大豆收获后,清除落在地上的茎、叶和叶柄,脱粒后的茎秆等,作燃料烧毁,豆茬深翻入土,压低越冬虫蛹基数。尽量选用早熟高产品种,提高植株的抗虫性,以减轻受害。适当调整播种期,错开成虫产卵盛期;增施基肥,适时间苗,加强田间管理,轮作换茬等。 

  5.2 药剂防治 

  豆秆蝇药剂防治有触杀类和内吸类,用药必需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即把豆株苗期作为防治重点。对于掌握得好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时期防治的可以使用触杀类农药,对于幼虫蛀食发生时间较难掌握的,选择使用内吸性药物较为安全、有效。很多农户在防治的过程中,没有选择性用药,通常使用触杀类农药进行防治,豆秆蝇一旦进入豆茎秆内部,触杀类农药根本接触不到虫体,很难杀死,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因此,防治大豆豆秆蝇应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最理想的药物选用内吸性农药,比较安全和有效防治,并掌握防治适期,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可用40%乐果乳油,800~1 000倍液,视大豆苗强、弱、老、小,调节使用浓度,以免产生药害,防止大豆再次伤害,大豆苗较弱、较小,浓度1 000~1 100倍液为宜,大豆苗较强、较老浓度800~1 000倍液为宜,叶面常规喷雾,每隔6~7 d,再喷一次防治幼虫,连续喷2~3次,有效降低了豆秆蝇危害,防治效果很好。 

  可用45%~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45%~50%辛硫磷乳油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作用,使用时必须准确掌握成虫盛发期和幼虫蛀食前时间用药,否则效果不是很理想。 

  参考文献 

  [1]童继平,盖钧镒.大豆品种对豆秆黑潜蝇产卵抗选性的研究[J].作物品种资源,1998(1):29-30.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