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的基本思想是让“想种地”和“能种地”的人去种地,其主要对象是农村地区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并对符合以下条件的给予优先考虑:农村承包大户和家庭农场继承人;致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村青年;致力于农业服务的农村青年;致力于农业科技开发的农村青年。培养内容除了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经营知识与技能外,重点进行农业教育,包括:农业性质与农业功能教育、农业文化教育、农业组织教育、农业政策以及农业法律教育等。通过“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可以实现以下四个目标:第一,解决农业继承人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后继者是热爱农业并愿意继承父业以农业为职业的新一代农民。他们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还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与对社会、环境的责任结合起来。第二,通过“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落实农地与农业保护措施,是国家支持农业的重要途径。农民是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主体,农业后继者对农业的功能和耕地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能够自觉保护耕地。政府通过对农业后继者的培养实现对农业的支持。第三,“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具有区域农业域社区农业)保护与开发功能。农业后继者的培养要适应多样化农业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规模农场的经营者,也要培养社区农业、精致农业的经营者,帮助农民善于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特色社区农业和民族农业。第四,促进农业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应该看到,随着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传统农业文化的代际传承路径被中断,“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肩负着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功能,特别是要帮助新一代农民认识传统农业与农村文化的价值,同时要帮助他们适应成熟化社会和开放经济所需的农业和新农村价值观,这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业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业、尊重农民的氛围,才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现支持农业与农村的目标。只有给农民应有的地位和利益,才能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无论何种形式的制度创新,农业离开了农民是难以想象的。面对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农业的本质、农业与农民、农业与政府、农民与政府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此,农业政策的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农业实践者都有其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诗达.对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几点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4)
[2]杨宜勇,安家琪.2009-2010年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0(1)
[3]蔡昉.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总报告一对17个省(市.区)2749个村庄的调查.改革,2007(6)
[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6]徐增文.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中国农村经济,1995(1)
[7]黄平,E。克莱尔.对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社会学研究,1998(3)
[8]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3):1—3
[9]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社会学研究,1994(2)
[10]SogYnCigJggn.sJanieFannizitionofAgricultureandRelateIssue.sTwoC>sesSt
udyinMaginalRualAreanChnaIeiaMagazne125-2002
[11]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2)
[12]王文辉,郭伟.明天谁来当农民.河北日报,2007-03-26
[13]宋杰,赵韩强.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1(4)
[14]张忠根.韩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