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人合一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探讨(2)
时间:2013-09-30 13:3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熊龙 点击次数:
传统生态观是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在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生态智慧的基础之上经过提炼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生态智慧从仅仅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思想,经过各个学派的归纳演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用精炼语言描述的定义性质的理论,即生态观。
2.1传统天人合一中的生态观
在淘汰落后的封建思想前提下,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能很好地找到东方文明中的传统的生态观。传统中国文化以儒道佛三家为主,儒家思想中认为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其发展规律,并可以在掌握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道家认为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的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并且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知常”,就是说认识了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佛教认为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其他生命体共生。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当今生态观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2.2现阶段的生态观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到2007年11月中央政府将“拥抱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措施[4],再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同的高度,“五位一体”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这表明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现阶段生态破换、环境污染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五位一体”的提出也表明政府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后势必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防止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加大对未污染地区的保护力度,防止新的污染。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引领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针。
2.3中国式生态观的选择
一方面,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技术不可缺少,但环保理念的树立、加强和巩固成为事关工作成败的重要一步,找到简单、并能很好被民众接受的生态观念也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中国式生态观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考虑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农业文明后建立起来的生态观的具体情况,儒道佛三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所要汲取和利用的。而这些思想也能很好地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原因如下。
2.3.1东西方生态观异同点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包括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300多年的工业文明后,其生态观是建立在对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破坏的黑色文明的基础之上,而中国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基本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在两种不同的文明背景下建立的生态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中国建立、强化和巩固生态观必须根据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生态观,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所接收和实践。
2.3.2传统的文化背景
儒家、道家作为发源于中国本土的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构成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现阶段对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佛教在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这也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的长河,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借助三家思想中的有关“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来说,更有助于广泛地宣传、理解和接受。
2.3.3教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的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的私塾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教育中的精华。按照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实现85%的地区覆盖,这就改变了旧中国时期大量民众因旧社会官僚贵族垄断教育而不能接受教育的现象。义务教育在让传统的东方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的同时,也让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理解和实践这种教育背景思想体系中的内容。
3当代生态文明理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生态文明开始起步,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再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样高的地位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了新的阶段。当代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理解上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三重维度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来探讨生态文明的概念;②结构论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从观念、制度和实践形态三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来阐述生态文明;③文化角度的生态文明观,此论点侧重于生态文明中的文化内涵;④理念论的生态文明观,它是一种包容经济、环境各个方面的包容发展的模式;⑤三层次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认为,从最终结果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实践的成果,在作为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积淀和升华,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王如松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形”,生态是“神”只有将“神”融入到“形”中才能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6]。上述观点从不同的侧面较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生态上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从各个侧面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层次解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展望未来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
李宗桂认为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却有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协调、天地人相贯通的思想,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7]。2002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立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我国在工业废水、废气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截至2008年,工业废水、废气达标排放率已达到90%以上[8]。经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依然严重,国家生态环境处于“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状况中,所以,借鉴和参考我国传统生态智慧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观,进一步探索天人合一引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成为下一阶段取成绩的突破口。
5天人合一引导下的生态文明之路
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生命指数显示,在过去的40年间,地球物种健康程度和数量下降了约30%左右[9],所以寻找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加重的形式下继承和借鉴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让天人合一与现代的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完善补充促进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天人合一生态观指导下的发展之路,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5.1加强生态观教育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