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25 10: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哲 陈苗苗 点击次数:
摘要:高校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党建思政工作已经蔚然成风,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在实践成效及理论成果方面成绩不佳。借助社交理论,对高校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宣传、传播的特点进行研究,在学生中抽取合适样本进行分析统计,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及需求建设社交平台,探索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宣传教育之路。
关键词:社交理论;社交管理平台;社交网络;宣传
引言
高校的党建思政工作,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阵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迅速崛起,社交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日益显著,而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交平台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1目前高校在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党政思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借助社交平台开展党建思政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也已经引起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纵观高校目前利用社交平台开展思政工作的现状,却普遍存在着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⑴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量化评估体系,无法对利用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引导的效果进行测量评估。
⑵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交平台的有力监管及使用。
⑶无法满足各部门、各学院对于网络社交平台迥异、多变、个性化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于社交平台的爆发式发展与社交网络传播方面的理论研究极度滞后这一矛盾而产生的。社交平台兴起时间较短,在高校党建思政宣传领域,对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党建思政工作还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准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社交传播理论方面的研究,从中国高校实际出发,与传统宣传的经验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交媒体,扩展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宣传渠道,提高利用社交平台开展宣传工作的水平。
2利用社交理论,科学地指导评估高校党建思政[2]工作
2.1利用“六度分割”理论,指导高校宣传工作
新媒体与旧媒体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旧媒体是通过相对固定、线性的传播途径进行信息传递的,其路线相对固定,传播范围预先可测,电视、报纸、讲演均具备这一特点而新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为社交化传播。从信息源到信息接受者之间主要是通过社交链,社交链传递是非线性的、网状的,传播链条是多样化的。两者截然不同。
目前在对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中,有两块最主要的理论基石,构筑了现代社交网络研究[1]的基础支点。即“六度分割”理论和“弱连接”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通过著名的“邮件送达”实验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现代人类社会中,任意两个人都可以经由最多不超过六个人而联系起来。
六度分割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实例验证。2008年,微软公司在对2006年6月间2.4亿人近300亿次即时聊天记录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地球上任意两个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平均为6.6人。
2011年Facebook和意大利米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对7.21亿活跃用户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在这项有史以来涉及人数最多的研究中,他们发现,Facebook用户平均只需4.74次传递就可联系到任何一个人,有些地区的这个数值则更小。
依据六度分割理论,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信息,总能找一条社交链,其节点数≤6。这证明了以社交链传递的信息其传播效率比传统传播途径要优越的多。
由于社交化传播途径是网状,六度分割理论仅仅指出了从信息源到信息接受者之间最大的传播路径节点数,而为了更有效的传播信息,我们需要在网状的传播网络中找到最短传播路径。
2.2利用“贝肯数”,确定社交化传播的最佳传播途径
在六度分割理论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被称之为“贝肯数”。贝肯是好莱坞的一名普通演员,从来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电影中,他宣称自己与好莱坞任何一名明星,只需要通过少数几个人,就可以发生联系。其所需要的中间人数量即为“贝肯数”。为了验证这一说法,弗吉尼亚大学对大约25万上过银幕的演员群体统计他们的“平均贝肯数”,这个数值是:2.6~3。
贝肯数在六度分割理论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两个规则:一是即使是普通用户,在加入社交网络后,也能接近社交网络的中心结点,只要“永不退场”;二是对一个社交网络而言,普通结点的退出不会对社交网络有大的影响,但是贝肯结点的退出乃至消失,会造成整个社交网络的崩溃。
对于高校党建思政工作而言,为了能以最短的路径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最有效的方式是寻找一条社交链,尽可能多的包含“贝肯结点”。那么贝肯结点是否就是社交链传播中的关键结点呢?下面是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测试得出的一些有趣结论。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