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新工业革命与中国工业发展—“第二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2)

时间:2015-12-08 11:3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邓洲 点击次数:

  4.金融业对工业发展支持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研究员认为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金融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制造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比较超前。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过度依赖金融业严重伤害美国等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受到危机的波及,但主要贸易国家市场增长乏力也冲击到建立在出口导向基础上的中国制造业,同时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脱离潜在的危机也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式敲响警钟。王国刚研究员介绍了当前影响金融业有效支持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五大错配。

  一是主体错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资金配置应该由居民和厂商两个主体完成,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居民将闲置资金先存入银行,然后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完成资金配置。

  二是性质错配。具有更高融资效率更低融资成本的股权资金本应该占主导地位,但中国形成股权性资金的机制和渠道极其狭窄,债务性资金是目前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这给企业造成了很高的债务风险。三是期限错配。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长期贷款,但目前国内工业企业普遍缺乏低利率的长期借贷来源,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虽然利率较低但对企业的考核和选择非常严格,且往往不是一次性付清,企业只能以短期借贷替代长期借贷,从而产生极高债务风险和会计成本。四是产品错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应该是金融市场的主导,但中国金融市场以机构产品为主导,最常见的存贷款、理财产品等几乎都是金融机构、银行提供的产品而非金融市场的产品。五是市场错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资本市场的部分功能被货币市场替代而能够进人货币市场的又都是金融机构,由此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成为金融市场交易最重要的形式。

  王国刚研究员认为金融本身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解决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问题的最直接办法是让公司债券回归直接金融,即允许企业向个人和其他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的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但明显低于贷款利率,如果能够实现不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发行能够同时解决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和百姓资产性收人过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企业更多地采取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银行的存贷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将促使真正的“金融脱媒”逼迫国内银行业的转型,最终实现金融业真正走向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金融资源的发展路径。

  二、新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新工业革命内涵和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认为,不能将新工业革命仅仅理解为由打印、计算机模拟等个别新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引起的突变。工业革命的实质应该是一个以制造业信息化为核心,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整个工业系统变革。黄群慧研究员指出以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生产系统为基础的,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打印、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工业技术的成熟度和经济成本已经达到能够由制造企业进行较大规模应用和推广的水平。虽然这些技术或工艺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但到最近十年才真正到了产业化、商业化的阶段,当工业的各个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应用时,新的工业革命便爆发。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研究员介绍了工业革命的划分方法。关于工业革命的划分并没有统一和公认的标准,最常见的划分以工业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为依据,将世纪起源于英国的蒸汽机和工厂制的出现和普及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世纪末世纪初内燃机、电力和福特生产制的出现和普及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目前正在经历的工业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一些国内外学者将其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或“新工业革命”。胥和平研究员认为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会经历一个较长过程,一项新技术、新工艺从出现到普及甚至要经历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次技术突破和产业突破的浪潮。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郭克莎研究员认为新工业革命对工业文明的冲击还没有完全爆发。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三次工业革命”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还只是组织和结构的变革真正能够影响工业化发展方向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新技术、新科技、新产品、新方式尚未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带人工业文明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产品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生如同前两次工业革命那样的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

  因此还不能说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完全到来,当前应该是新工业革命的萌芽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研究员认为可以将新工业革命概括为大规模定制的普及这既保留了大规模制造的特征,又满足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李扬研究员认为新工业革命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工业发展的绿色化。传统的工业化以污染为代价,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都爆发过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起步时甚至将污染物的排放作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象征,随着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影响已经到了难以逆转的程度,人类的工业化历史才进入需要协调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阶段。李扬研究员指出,在目前的环境治理框架中环保仍然是工业生产的成本如果能够从环保中实现产出,例如从一些可再生的资源中获得能源和资源,将传统产业的废弃物进行有经济价值的利用那么环保本身就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而只有当环保本身具有经济价值才算真正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绿色化”。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度融合。传统的工业化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将工业和服务业分隔开一般观点是在制造业高度发展基础上才可能出现服务业的大发展。但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的制造业必须建立在高素质服务业的基础上。李扬研究员最近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制造业,例如上海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上海制造业的约,而上海是全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如果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普遍低于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提高就意味着中国整体劳动生产率将会有所下降,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速。已经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确实落后于制造业,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李扬研究员认为需要改变当前服务业发展的路径不能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分隔开,而应该在制造业生产环节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高度信息化。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在最近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已经出现互联网创造的货币,这有可能对中央银行为主导的货币系统产生冲击。工业的发展也必须紧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改造过程中要大力借助信息技术。

  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认为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由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直接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将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随之下降,这会弱化中国要素成本优势,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上的传统比较优势将难以为继。②新工业革命加快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设计、开发、制造和使用由过去的“线性过程”发展为“一体化并行过程”设计与制造将呈现同步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界线日趋模糊化,用户参与研发和制造将越来越普遍,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形成的领先优势,以及在高端人才和高端消费群体上的潜在优势将被释放并强化,而中国在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③在新工业革命提倡的制造范式下,描述价值链各环节价值创造能力差异的“微笑曲线”有可能改变为“沉默曲线”甚至“悲伤曲线,传统“雁阵理论”所预言的后发国家产业赶超路径可能被封堵这意味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抑制。当然,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机遇,这种机遇不是简单的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一是新工业革命中,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个性化需求和定制化将替代传统的同质化需求,这将迫使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必须从基于要素的低成本战略转向基于创新的差异化战略。二是新工业革命催生新的制造系统推动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和增长从而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机会。三是新工业革命及时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已经比较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必定引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也应该是这些领域。

  中国台湾实验研究院业务推广室主任佘日新教授认为只靠优良机械设备已不足以应付各种客户的生产需求,唯有产品创新、弹性生产以及掌握技术才能在全球的竞争中存活。这一变革将有三个主题:优异、效率和智能化,其中,智能化也被国外一些学者称为“工业”。

  “工业”的范畴包含了智能工厂、工业网络系统、系统、生产链的自主控制等,在新的框架下企业能够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包括相互联结的智能机械、仓储系统、高效的产品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独立自主地运作,或者互相交换讯息、互相控制,并且通过嵌入式系统来监测生产环境。佘日新教授指出了中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在新工业革命到来之际,中国制造业可能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通过新生产设备和系统破除劳动力成本局限的新兴制造业的激烈竞争。

  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认为应当制定并实施工业强国规划,从而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与发达国家一同迎接新工业革命到来。工业强国规划应坚持四个原则:①工业强国规划应是全局性的规划。规划要立足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非一个单纯的工业发展规划。②工业强国规划应是系统性的规划。要系统规划工业强国建设,涵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③工业强国规划应是长期性规划。规划的期限应到年,规划的目标不仅是初步实现工业化,还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④工业强国规划应具有国际视野。规划的目标设定要动态地考虑到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规划的重点任务安排要立足于世情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黄群慧研究员还提出了利用新工业革命机遇促进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五点建议:

  一是依靠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工业革命最基础的变革技术。二是建设和完善高效能运算、工程数据库等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基础设施加快制定实施“国家先进制造技术突破和应用规划”,促进年制造业总体上升级成为“数控一代”年总体升级为“智能一代”。三是借鉴日本“母工厂”做法实现中国产业赶超路径从“承接制造产品创新”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转型。四是未来的产业规划和政策要强调支持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突出“先进制造技术”、弱化“先进制造业”概念。五是打造国家级共性技术平台具体包括战略共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等平台,适时建设以“发展共性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为使命的国家工业技术研究机构。韩国信息通信政策研究院金星玉研究员认为中国等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中国与其他国家原有的纵向分工体系,中国的产业政策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中国正由生产基地转向消费大国,也正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装配加工基地转向这些跨国企业高端产品制造的竞争对手,在等行业,中国与韩国以及其他国家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关系正在形成。金星玉研究员指出,中国政府应当坚持贯彻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并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同时实施更加开放的技术政策加强与国外的技术交流。

  三、当前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

  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统计师许宪春指出中国工业整体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年一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为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二、

  三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和虽然逐季回升但仍低于年建立产能利用调查以来的平均的水平。按照国际惯例,产能利用率的正常水平为,中国工业整体产能利用率虽然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相差不大但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仅为其中,光伏产业产能利用率仅为,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产能急剧扩张、需求大幅度下降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与产能过剩伴随的是大量落后产能不能退出市场,这是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一大特征。许宪春统计师指出,虽然多个工业行业总体上表现为产能过剩但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端制造产能短缺并存一方面,钢铁等基础原材料产能已呈绝对过剩;另一方面大量关键设备、核心元器件等仍严重依赖进口。许宪春统计师还指出,产能过剩造成资源闲置,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竞争加剧和工业品价格低位徘徊,这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因此过剩产能的消化和调整,不仅影响中国工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也直接关系中国宏观经济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增长。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郭克莎研究员认为中国工业在年以及今后几年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就是产能过剩的调整和消化。在世界经济周期和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工业已经很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能再将发展寄希望于通过投资实现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而是要通过结构的调整实现增长质量的提高,而结构调整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过剩产能的控制。郭克莎研究员认为国内工业经济研究的关注点也应该随着工业发展环境和阶段变化有所调整产能过剩应该作为当前国内工业经济研究的重点问题,产业经济研究应总结归纳国外经验,尽快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产能过剩判断标准跟踪研究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传统过剩产业和多晶硅、风能等新兴过剩产业,对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研究员认为产能过剩也存在有利的一方面,应利用产能过剩的现实倒逼工业的转型和升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终于结束了产品短缺的时代进入物质丰富、绝大多数工业品供大于求的发展新阶段。产能过剩意味着一些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这自然会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提高销售量,因此,产能过剩的存在能够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副研究员介绍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变化。金融危机之前,产能过剩问题集中于钢铁、水泥、有色、煤化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但危机之后,产能过剩的范围扩大到造船、汽车、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以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同时金融危机前存在显著过剩问题的主要是低端产品,但金融危机后高端产品也出现过剩,甚至出现同一产业内高端产品过剩问题比低端产品更严重的情况。李晓华副研究员分析了造成当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①要素价格的扭曲和国有企业退出的体制障碍都影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一些本身没有竞争力的产能继续保留在市场上造成供大于求这是体制性的原因,②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经济都陷入衰退,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加剧了中国商品销售和出口的困难,这是周期性的原因;③投资消费比例失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出现结构性下降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能过剩,这是结构性的原因。李晓华副研究员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产能利用率定期发布制度、提高制造业精致化水平、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支持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缓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必要举措。

  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