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税收政策效应

时间:2015-12-04 16: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黄赜琳,朱保华 点击次数:

  内容提要:构建财政税收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引入财政收支冲击的RBC模型能够解释70%以上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政府支出冲击加剧中国实体经济波动,而税收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RBC模型财政冲击税收政策福利效应??

  一、弓丨言??

  从各国实践来看,在出现有效需求不断下滑时,除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规模外,采取减税方法降低收人税负可以有效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实现经济复苏和稳定长。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结构性减税是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增有减的税制优化来调控经济,达到引导经济内在恢复的目的。按照政策目标的不同,2009年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既有对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阶段性的优惠政策,也有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额,对个人储蓄存款、购买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等阶段性政策,还有正在推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改革。结构性减税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税制结构优化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及效果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减税作为一项重要财政政策工具,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减税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影响。例如,一般认为中国在2011年提高工资收入等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的政策调整,减轻了低收入者的税负,增加了高收人者的税负。因此,对于税收政策调整导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对不同经济个体的决策产生的微观影响,对经济增长路径和社会福利水平产生的宏观影响等问题,需要做更深入的量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方法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开始运用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研究财政政策效应问题。不同于侧重有效需求变化的传统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RBC理论侧重从供给角度考察经济周期波动。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和需求管理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在构建财政税收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财政政策调整对中国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探讨以税收政策变动为代表的供给政策在调节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效果。在标准RBC模型中,政策变化的预期冲击难以导致经济总量间波动的协动性特征,需要构建一个区别于标准RBC理论的模型框架探讨可预期政策变化引起的经济周期。国内外学者对不可预期和可预期的财政政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不可预期的财政政策的RBC模型研究??

  国外一些文献将财政政策冲击作为随机的经济冲击引入RBC模型,关注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将政府支出冲击引人RBC模型的Hansen&Wright(1992)的研究发现,尽管劳动投人与生产率之间依然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两者相关程度降低,其解释是单纯引入政府支出时,负的财富效应导致消费出现反周期性,政府支出冲击本身并不能很好地说明现实经济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协动性。Baxter&King(1993)等将政府支出和税收收人同时引入RBC模型,研究发现,因暂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临时增加税收时,税收的跨期替代效应明显超过利率效应,导致总产出下降。??MCGrattan(1994)的研究证实了,同时引入政府支出、资本所得税率和劳动所得税率等财政冲击能??明显提高RBC模型对实际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不仅有效降低了劳动投入与生产率的相关性,还??能对消费、投资、资本、劳动等变量做出更符合实际的特征解释。

  一般而言,政府支出和税收将直接??影响劳动供给,引入财政冲击能够降低劳动与生产率的相关性,获得优于基本RBC模型的实证结??论,有望解决“生产率之继”问题。另外一些文献关注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尽管RBC模型的长期政策含义基本类似于新古典??①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将经济周期现象描述为:产出沿着趋势的反复震荡及产出与其他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协动性。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如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之间的协动性是实际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否拟合经济总量之间的协动性则是??检验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多数经济的实际统计数据显示了就业与生产率之间的负相关性,而考虑生产率冲击的RBC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却显示??了就业与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性。该问题称为“生产率之谜”但RBC模型的一般均衡结构使得RBC模型对政策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实证研究??也显示RBC模型对政策变化反应很敏感。Chari&Kehoe(1999)将政府的财政承诺引人模型分析??最优税率,他们发现理想的资本税率是从高逐渐降为零,劳动税率和消费税率应该固定不变。??Tallarini(2000)考虑了消费者风险偏好对政策调整的反应,利用资产市场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主体的风险偏好与税收政策调整的福利效应有着直接的关系,居民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越高,税??收政策变动导致的社会福利效应就越大。基于RBC模型的JOneS(2002)分析了美国的财政政策对?战后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得到了财政政策的内生反应有助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而外生的财政政??策冲击则加剧宏观经济波动的结论。考察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效果的Schmitt-Grohg&??Uribe(2006)的研究指出,若设想资本所得税和劳动所得税的比率都发生变化,最优的财政政策是??对投资者实施资本补贴。此外,考察G7国家两个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的PreScott(2004)研究发??现,美国劳动税率从40%下降到30%,居民休闲增加,相应的消费福利收益上升了7%;与税负低??的国家相比,税负高的国家降低劳动收人有效税率能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增加。??国内多数学者从侧重模拟和解释经济特征事实的视角运用RBC模型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黄赜琳(2005)通过构建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可以??解释70%以上中国经济波动特征的结论。蔡明超等(2009)将政府部门引入RBC模型,得出了政??府购买冲击和消费税率冲击是顺周期的、政府转移支付增加没有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的研究结论。??陈晓光和张宇麟(2010)则在RBC模型中引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异质性以及信贷约束,探讨政府消??费支出冲击的影响,分析发现政府消费冲击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源泉。上述RBC模型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支出补贴、转移支付等财政支出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对税收政策变化的政策效应??的讨论很少。??

  (二)可预期的财政政策的DSGE模型研究??若将经济个体观察到的“讯息”信号解释成经济冲击的要素,认为乐观预期意味着观察到的??“讯息”信号好于实际状况,悲观预期则相反,则可将各种可预期或可观测的(包括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政策调整都作为讯息冲击引人DSGE模型。Jaimovich&RebelO(2009)等研究发现,只有在劳动??供给的财富效应很弱时,税收下降的好消息才能对宏观经济产生预期的扩张效应。Mertens&Ravn??(2011)的研究发现,当税率变动不可预期时,劳动税率和资本税率的下降将对美国的产出、投资、??消费和劳动产生持久的扩张效应;当可预期税率下降时,在税收政策实施前出现产出、投资和劳动??的减少,而在税收实施后则出现经济增长。Leeperetal.(2010)等研究基于财政平衡原则,在DSGE??模型中引人支出与税收对政府债务和产出规模的反应机制,建立基于产出与债务影响的政府支出、??资本税率、劳动税率和消费税率的形成规则,为政府干预政策冲击提供了较充分的理论依据。??国内也有学者利用讯息冲击模型研究中国经济,说明预期冲击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驱动力。??吴化斌等(2011)将技术进步、政府投资、转移支付和税率作为可预期的讯息冲击引入DSGE模型,??研究发现,考虑消息冲击影响的中国财政政策效果明显不同于传统RBC的政策冲击效果;在可预??期转移支付增强或税率下降时,政策实施前出现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产出和劳动供给的下降,??而政策实施后出现经济增长。庄子罐等(2012)构建包括技术进步、专有技术投资和政府支出的预??期冲击的小型DSGE模型,探讨预期冲击驱动经济波动的机制及其动态特征,研究发现预期冲击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最主要的驱动力。??以上的财政政策分析主要基于新古典主义视角,也有基于新凯恩斯主义视角,从理性预期、名??义价格粘性的传导机制探讨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王文甫(2010)在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中引入流动性约束和外部性政府支出,研究发现,中国正向的平均税率冲击对居民消费和产量产生负效应,且对消费的效应大于对产量的效应。肖尧和牛永青(2014)将财政规则引人到模型中,分析完备的支出与税收对政府债务和产出规模的反应机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税率冲击效应模拟是税制改革实验的有效方法,资本税率可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工具,当前增加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卞志村和高洁超(2014)等研究将金融变??量及政策规则等冲击引入相应模型,考察了财政政策与金融、外贸等其它经济政策的搭配使用效果。??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一)财政税收RBC模型的构建??

  考虑家庭、厂商和政府三个部门构成的经济,假设存在一种商品和追求贴现效用最大化的家庭具有无限生命,考察不可预测的外生性财政政策变化的冲击影响,不同于宏观经济变量对可预期的内生性政策响应的问题。由于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准确识别不可预期的外生性财政冲击和度量财政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并非易事。实证研究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识别财政冲击:

  一是叙事法,用虚拟变量把一些特殊时期发生的事件假定为外生的不可预期的;二是运用递归设定法并依赖Cholesky分解来设定财政冲击;三是符号约束设定法,设定系列很强的约束条件;四是借助结构限制来设定冲击的SVAR方法。实证分析广泛采用的后三种方法建立在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RBC模型通常设定外生随机冲击服从AR(1)过程。中国现行的多数税种采用比例税率法,税制整体累进性较弱,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受到??影响。一方面,作为主要税收来源的消费税和增值税基本采用比例税率。另一方面,尽管个人所得??①政府收入超过政莳支出时,其余额相当于家庭获得的转移支付;而政府收人小于政府支出时,家庭缴纳一次总税收,出现??负的转移支付。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而其他所得税的征税项目却又采用比例税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参照McGrattan(1994)的方法,考虑财政政策实施的惯性作用,假设财政政策的各种冲击??都服从相互独立的AR(1)过程。主要考虑税收政策变化的冲击影响,根据TRBC模型的一般均衡模型??结构,政府支出结构对经济个体的影响是通过政府的一次性转移支付予以反映的,考虑到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人的相互联动已经隐含地反映于本文的TRBC模型之中。当然,更严密的分析需要更为完整的财政支出与收人的一般均衡模型予以分析。①没有考虑劳动收人税率的累进性的理由在于:一是中国税制总体的累进性较弱,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相应较弱;二是在引入累进所得税率后,在加大技术难度的同时并不能更好地说明相关的传导机制。???

  二)利用对数线性化求解模型??

  1.?一阶条件及边界条件。说明参数《表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比例。统计数据表明,1978—2011年的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值的波动幅度并不大,政府支出水平约占居民消费水平的三分之一。关于劳动供给的校准,计算发现劳动就业人数及总人口的年增长率基本稳定,劳动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也相对稳定。根据中国统计数据估算得到均衡劳动供给及=0.56。由于消费替代弹??性是相对风险规避系数rj的倒数,只要知道消费替代弹性值就能确定值。借鉴陈学彬等(2005)??估算的中国居民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0.77,选择^=0.7作为校准参数。此外,参照多数学??者的研究及我们的模型试验,主观贴现因子卢的取值为0.934,稳态的资本收益率5取值为1.05,资本的年折旧率S取值为0.1。TRBC模型的均衡具有渐近稳定性。TRBC模型的主要经济变量的标准差及其相关系数参见表1??和表2。为便于比较分析,也列出了标准RBC模型和实际经济的相应结果。??

  (二)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分析??

  可以知道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投资和消费的易变性大于产出,最?剧烈的投资波动呈强顺周期性,约为产出波动的3.7倍,呈现弱周期性的政府消费和呈现强顺周期??的居民消费波动约为产出波动的1.3倍。二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波动均比产出波动缓和,呈弱顺??周期性。三是资本和劳动两种收人税率的波动均比产出波动缓和,基本呈现非周期性特征。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事实与发达国家存在两点明显不同:

  一是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易变性小于产出,一般??只是产出波动0.7倍,这与中国正好相反。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存在严重的信贷约束,信贷机制平??滑个人消费的作用极为有限,个人消费几乎完全依靠自身的收人和储蓄,从而导致中国居民消费波??动甚至大于产量波动。二是发达国家的劳动投人波动与产量波动高度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85),中国则呈弱相关。这可能与中国长期存在隐性就业有关,中国大部分企业不是通过增加雇用而是??通过加班加点方法应对产量提高的问题,制度原因也使得企业难以根据经济状况及时调整劳动雇??用,中国的劳动供给很难随工资和利率的升降而增加或减少,通过劳动人数增减来传导外生冲击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比较TRBC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经济,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可分劳动TRBC模型中,波动??幅度远大于产出的投资的波动最为剧烈,投资的标准差达到8.35%。尽管居民消费与政府支出的??波动幅度也都大于产出,但居民消费与政府支出的标准差只有3.71%和3.54%。产出的波动幅度?的标准差为32%,资本收入税率、资本和劳动的波动幅度更小,劳动收入税率的波动幅度最小,??只有0.39%。可分劳动TRBC模型的经济变量波动幅度的排序基本符合实际经济。与可分劳动??TRBC模型的分析结论相比,不可分劳动TRBC模型拟合的各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可分??劳动TRBC模型,除就业波动外,其它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更接近实际经济,各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的排序与实际经济基本一致。??

  ①这就要求内生劳动RBC模型不需要有较大的劳动跨期替代弹性,因此与不可分劳动模型相比,可分劳动模型的就业波动??由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引起,其拟合结果也更优,更符合中国现实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就业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如??加班加点工作、业余兼职、“民工潮”等。?两类TRBC模型都可解释约83%的政府支出波动,89%的资本税率波动和87%的劳动税率波动的周期特征。总体而言,同时引入政府支出和税收收人的RBC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可分劳动TRBC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经济更加吻合。二是由于政策时滞及缺??乏对政府行为必要的制度约束,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往往无法及时适应经济形势需要,因而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根据本文的研究范畴,我们的分析结论符合第一种情况,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存在替??代关系,通过税收融资的政府消费支出增加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在挤出效应??方面,本文的实证结论与黄赜琳(2005)的研究相一致。黄赜琳(2005)的研究还得到了单纯引人政??府支出的RBC模型可以解释72%的资本波动、95%的居民消费波动、70%的产出波动、114%的就??业波动和65%的投资波动的结论。与此相比,本文引入政府支出和税收的RBC模型对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拟合优度略有提高,但并不显著,这说明资本和劳动收入的税率冲击并没有显著提髙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水平。据此可以判断,在财政冲击中,政府支出冲击加剧了中国实体经济波动,??而税收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在TRBC模型框架下,不可预期的税收政策冲击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对经济产生影响。??税收的财富效应反映在,对资本收人和劳动收人征税会将一部分经济资源从厂商和家庭转移到公??共部门,这种资源转移对投资和居民消费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税收的替代效应反映在,家庭不仅??进行消费、投资及闲暇之间的当期替代,还进行不同时期之间的消费与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税收??政策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上述两种力量作用的权衡。一般需要通过经验分析确定资本收入或劳动收人征税行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税收的经验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在经济增长框架下引入政府财政政策,选取与现实经济大体相一致的参数,数值模拟估??算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社会福利变化。既然RBC模型的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可以借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税收分析方法,运用已经构建的TRBC模型实证分析在外部技术冲击和财政??冲击的共同作用下,资本收人和劳动收人的税率变化将如何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一)税收政策的增长效应??

  根据样本经济的参数设置,表3给出了TRBC模型的计算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将资??本收人税率提髙1%,将导致居民消费提高0.7%,但降低经济增长率0.14%,减少资本和劳动供?给0.07%和0.28%,减少投资0.72%。因此,提高资本收入的税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资本、劳动、??产出和投资,而增加了居民消费。均衡状态要求个人跨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个人的主观贴??现率与资本的实际收益率的乘积,只有在主观贴现率与资本收益率的乘积大于1时,投资有利可??图,家庭才减少当期消费,增加用于资本积累的储蓄。由于资本实际收益率与资本税率相联系,资??本收人的变化直接影响家庭的储蓄。增加资本收人税率将导致资本实际收益率下降,家庭跨期消??费的边际效用变小。对资本收人征税的财富效应是大大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减少投资,对投资??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从TRBC模型的实证结论可知,提高资本收人税率的跨期消费替代作用小??于其对投资的收人效应,不仅产出下降,劳动供给也减少。??相比之下,提高1%的劳动收入税率将导致居民消费和投资分别下降0.75%和3.03%,经??济增长率下降0.99%,资本和劳动下降0.3%和1.99%。因此,提高劳动收入税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资本、产出、消费、投资和劳动。均衡状态要求个人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劳动的边际效??用,增加劳动收人税率造成了劳动的实际收入下降和消费的边际效用上升。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