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为报纸“跨界”带来的机遇(2)
时间:2014-02-08 13:4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高晓虹 点击次数:
在《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8月19日的头版上,有一篇文章叫“政策东风助力出版业转型”,围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进行政策探讨。在这篇评论中,记者首先做“减法”,以“政策利好,出版业转型迫切”为第一板块内容,提炼出政策中的行业新闻点,聚焦于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进而,将政策背景对接行业目标,以“市场广阔,数字出版大有可为”为第二板块内容,在鼓励信息消费的政策环境下,探讨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前景。最后,将政策导向对接行业路径,以“前景看好,出版科技融合待提速”为第三板块内容,在倡导信息消费的政策驱动下,指出数字出版业的现实困境。
以上三个板块的层层递进是从正面对抽象的政策进行具象的解读,通过政府官员讲解重点、专家学者剖析疑点、一线从业者追踪热点,引领政策先声,助力行业发展。此外,也可以尝试反向突围,用鼓励先进的方式达到遏制错误的目的,变打压为引领。比如,在蛇年春节的前10天,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要求各台办春晚“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拼明星,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资助公益事业”。春节刚过,2月16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便围绕这一主题组稿,制作了专题——《蛇年新春荧屏上的别样记忆》,报道了各大卫视节俭办晚会的举措。比如,走怀旧风,打团聚牌,不花大价钱请大明星,靠诚意和创意温暖人心等。看似一组普通的荧屏集萃,实际上则是从业务的层面解读了“节俭令”的实施要义。
三、创新理念的融合孕育平台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灵魂,也是媒体发展的核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孕育而生的创新理念,将成为媒体组织行动上的先导、工作上的指导、发展上的向导。媒体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的检验,理论不能发挥作用;缺乏学理的支持,实践则容易盲从。再者,今天的媒体创新已经由个体创新发展为群体创新,由内容创新发展为平台创新,呈现出不同媒介之间取长补短、互为利用的融合创新。对于《中国新闻出版报》而言,借助报纸的平台,报道创新的理念,要以融合的姿态,跳出纸媒的局限,拓展领地的范畴,关注广电的园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创新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理论知识,对原有理念做整合,总结实践创新中的脉络规律,探索广电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一,倡导、鼓励原创节目。原创是节目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差异化竞争的外在需求。如今,在“好声音”“达人秀”等“版权引进”的洋标签之外,一系列原创节目备受关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展示单纯简朴的书写状态,表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围绕“说话”的本能与“话说”的技能,让中国话的字句飘香传入每一个收视家庭。这些节目是当下的荧屏热点,也同样是行业报刊的内容资源。《中国新闻出版报》应该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对原创节目的关注,引导文化自觉,鼓励中国创意,推动广电节目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1]
第二,发现、梳理前沿理念。广电行业以活跃著称,在记者、编导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亟须从实践中提炼思想,对观念进行梳理,这份归纳与总结的任务恰恰是平面媒体的擅长之举。《中国新闻出版报》不仅要做政策“上传下达”的主渠道,也应成为行业前沿理念的集散地。一方面,要用观点型的文章,对广电的动态与趋势进行分析和预判,允许意见的交锋,营造争鸣的氛围,呈现多元化的专业视角。另一方面,要倾听一线的声音,碰撞行业的思考,总结前沿的理念,发挥政策引领和实践指导的作用,避免行业盲从,倡导和谐向上、健康多元的媒体发展方向。
四、传媒业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传媒行业是观点密集型、知识集约型的领域,需要多层次、立体化的行业分享平台。一是因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不同媒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媒介之间沟通交流、增进合作的机会与日俱增。另外,由于传媒职业本身对信息流通的要求较高,致使不同媒体机构、传媒人之间的交流需求性较强。
以广电和报纸为例,在署局合并的环境下,不同媒介之间既会面临共同的机遇,也会遇到共性的问题,谁能主动突围,创建交流的平台,对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尤为重要。作为一份行业机关报,如果《中国新闻出版报》可以避开传统的、同质化的报刊内容,借助署局合并的融合环境,主动跨出一步,突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加强对广电人、广电理论和广电业务的关注,成为广电工作者学习交流的园地,那么,报纸与广电的结合则会有更加宽广的空间,也将满足广电行业之间互通有无的平台需求。
第一,成为媒体人职业操守的讨论平台。从“纸包子”到“周老虎”,虚假新闻时有发生,禁而不绝。究其原因,既有追求轰动效应的凭空造假,也有为了锦上添花的细节造假,还有因知识不足的无意造假,更有因追逐名利的道德造假。[2]讨论行业道德规范,目的在于引以为戒,更在于提高认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操守是从业的准绳,这是新闻行业的不变宗旨,也应该是从业者内心永恒的追求。
第二,成为媒体人心灵疗伤的诉说平台。在工作中,传媒工作者常常因为紧急任务而夜以继日,因为突发性报道而连续作战,因为调查性采访而不得不面对社会阴暗面。然而,他们在关心世界、关怀他人的同时又常常漠视自我心理建设。疗伤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减压的园地,是机关报给“自己人”的一剂“心灵鸡汤”。
第三,成为媒体人励志坚守的思考平台。《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24日的头版稿件是《本报记者记录震区记者采访状态——他们让灾情和爱心传出》,以旁观的视角,记录了央视、国际台等广电人深入灾难现场的真实情况,用群像捕捉的方式讲述一线记者的震区故事,在行业内引发了关于励志和坚守的思考。
第四,成为媒体人职业理想的探索平台。理想是职业的导航,是不计一己之私的专业追求。以那些驻外记者为例,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必须有一种信念,一种使命,一种对事业的忠诚,才能在血与火的武装冲突现场,在激烈交锋的国际会议舞台,在突发性事件爆发之际,坚守舆论阵地,这种职业理想甚至要用生命去写就。职业理想需要实践,也需要言说,更需要在同行的交流中探索和深化。
五、最新技术的互通推送平台
广电以技术为先导,技术手段是节目创新的先决条件,技术保障下的安全播出是广电行业的生命线。长久以来,技术虽是广电和新媒体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却与报业的关系不甚紧密。随着署局合并改革,行业机关报想要跨界广电,也必将面临技术关,要紧跟广电技术动态,联通广电技术发展。当下的广电业面临着媒介融合的技术变局,技术支撑下的广电发展是业内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广电技术的介绍、运用与推广应该在这份行业机关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比如,传递技术的信息,讲解技术的运用。我们身处在一个广电升级换代加速前进的时代。以电视影像技术为例,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用了50年,从数字信号到高清信号用了20年。如今,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电技术的升级已不仅仅局限于广电领域,3D的应用刚刚普及,以LTE技术为代表的4G网络建设已经步入实施阶段,各种4G终端不久即会渗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面对超高速移动技术平台支撑起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如何搭建新系统,如何使用新设备,如何制订技术规范,如何树立行业标杆,对于时刻与技术挂钩、被技术左右的广电行业而言,行业机关报这一学习的平台和切磋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以《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8月27日《视听专刊》中报道第22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为例,以往的展会报道多是常规化的新闻消息,但在这次报道中,报纸不再局限于展会本身,而是结合展会的技术推介要点,安排了台网融合、互联网电视、广电转型三个版面专题,探讨技术应用问题,预测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为专业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技术前沿、交流技术经验的平台。
近年来,以广播电视技术为支撑的“西新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部署的一项涉及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的广电覆盖工程。该项目使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验总功率增加了4倍,民族语言节目时间增加了一倍多。如今,在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每一个县、村,都可以收听到5套以上的调频、调幅广播,基本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的要求。这既是一项满足边疆各族群众需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战略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六、国际资讯的拓展传播平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虽然国际媒体交流成为不同媒介的共同发展趋势,但是,不同媒介在国际化方面的活跃程度却不尽相同。当下,署局合并的政策利好,正在为报纸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借力的空间和发展的契机。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