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09 09:0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二震 点击次数:
摘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近两年来我国外贸增速明显下降,外贸发展亟需转型,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认识上并不一致。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就是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比重,提高一般贸易比重;要沿着“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全面升级;要从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向依托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转变。从长远发展思路来看,这些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中国外贸转型发展不能“急于求成”,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贸易方式来看,绝不是“薄”加工贸易而“厚”一般贸易;二是从价值链升级角度来看,也不是简单放弃“低端”而向所谓“微笑曲线”两侧高端全面升级;三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更不是放弃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的“转产”。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需要耐心和毅力,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关键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加工贸易;微笑曲线;综合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7—014—05
伴随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环境红利等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以及面临外需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频发等外部环境变化,中国外贸发展亟待转型已成共识。但在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认识上并不一致。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就是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比重,提高一般贸易比重;要沿着“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全面升级;要从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向依托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转变;等等。从长远发展思路来看,这些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从短期看,外贸转型升级不能脱离全球分工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流行的思路有“急于求成”之嫌,不利于我国外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外贸发展的转型升级。本文拟就三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加工贸易性质再认识
学术界不少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典型特征,又处于加工贸易链条低端,这不仅决定了加工贸易获益甚少,只能赚取一点可怜的“打工费”,而且也带不来先进技术,更带不来自主创新。与加工贸易相比,一般贸易通常被认为更具增值能力、具有更长的国内产业链条,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降低加工贸易并提升一般贸易比重,被认为是中国贸易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外贸发展对加工贸易所形成的“依赖性”,制约了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从国际分工发展新趋势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界限已经模糊。 一般认为,所谓一般贸易,主要是指单边输入或输出关境的一种贸易方式,其交易标的物通常是企业单边售
定的正常进出口货物;而所谓加工贸易,主要是指以保税的方式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元器件、零部件或包装物,在境内加工或装配后再出口产品的经营活动。可见,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差别源于海关监管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确实存在很大区别。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全球分工主导形式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的本质已经演化为各国(企业)参与全球生产流转环节的外在表现。所谓的一般贸易,其实也直接或间接地内含大量进口中间投入品,从事的也是全球生产链的一个环节,因而本质上也属于“加工贸易”,或者说广义上也是一种加工贸易。换言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虽然仍存在海关统计意义上的区别,但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看,二者在经济上的界限就不那么清楚了。在产品内分工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布局,利用各国的要素优势,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把很多生产环节和零部件都外包了,或者通过对外投资由自己的子公司来生产,从而形成了比例越来越高的中间产品贸易。从经济学含义看,由垂直专业化分工导致的中间产品贸易本质上属于“加工贸易”。也就是说,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情况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划分已经不再重要。国际分工体系的巨大变化,已经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基于海关监管的边境措施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贸易、投资便利化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政策等边境内措施成为关注焦点。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正在形成,以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
其次,从参与国际分工国民福利看,很难得出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获益能力强的结论。一般贸易可能内涵了更多国内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而加工贸易内涵的国内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则相对较少。也正是基于上述差别,表现出了一般贸易的出口品较之于加工贸易出口品通常具有更高的国内价值增值率。但如果据此得出一般贸易获益能力更强的结论,就不免有失偏颇。联合国基于贸易附加值视角对全球价值链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经济体,其出口产品中内含的国外进口中间品比重越来越高,而国内价值增值所占比重则日趋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实际上正是说明了全球分工的不断细化、产品价值链在全球的进一步延长、以及各国(地区)更加专注于更具核心竞争优势的特定环节和阶段的结果和表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出口国内附加值增值率固然重要,但不应简单等同于参与国际分工的获益能力。事实上,在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下,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掌控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所专注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环节和阶段是否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国内价值链短,因为加工贸易也可以通过不断转型升级而延展国内价值链。总体来看,目前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较短,但这并非是加工贸易本身的问题,而只能说明我们在加工贸易延长国内价值链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也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升级空间。
再次,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其本身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企业的事,与一般贸易一样,发展加工贸易也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正如王子先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一般贸易并非一定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而加工贸易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也并不存在必定不如一般贸易的范例。实际上,加工贸易作为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表现和重要形式,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不仅能够在密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关系中通过模仿等获取一般的外溢效应,还通常会因为得到跨国公司的指导、帮助而获取主动的外溢效应,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而承接来自发达经济体“外包”的末端加工装配环节起步,循着一种逆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即由末端起步逐渐向中上游攀升,从而最终实现整体的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的范例并不鲜见,亚洲“四小龙”的实践就是明证。而在中国开放型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批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甚至进行二次创新,从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研发力量甚至培育了自有品牌,实现了从简单的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乃至自有品牌营销转变的成功案例也比比皆是。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