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2 16:2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殷淑燕,王海燕,王德丽 点击次数:
关于唐代的气候变化始于6世纪后期的隋唐暖期一直持续到了10世纪,为中国近200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温暖期。然而,最近一些学者以植物孢粉、树木年轮、海冰等为主要证据,并参考文献记载指出:隋唐暖期仅持续到8世纪中叶,唐代前期、中期为暖湿气候,当时气温可能比现代(1951-1980年平均值)高0.23℃或0.5℃左右;唐中期以后气候开始转冷,并一直持续到五代时期。
费杰等认为,唐代我国黄土高原南部地区799AD前后存在一次百年尺度的气候转寒,以此为界,可划分为相对温暖且较稳定的阶段Ⅰ(620-799AD)和相对寒冷且波动频繁的阶段Ⅱ(800-910AD)。葛全胜等认为,780-920AD气候开始转冷,出现了一个冷谷,期间寒冷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加,温度距平为-0.50℃(相对于1951-1980年平均值)。满志敏认为,唐中后期寒冷顶峰时的某些特征如海冰等已经可以与明清小冰期相比较,800-920AD温度距平约为-0.50℃。以上研究均认为,我国的气候在800AD左右存在一个明显的转冷变化。笔者统计的811-860AD汉江上游洪水频发期正对应着这个气候转冷期。
3.2明末至清前中期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气候最恶劣的时期,被称之为“明清宇宙期”或“明清小冰期”(1550-1850AD),是各种天象、气象和地象发生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在我国和北半球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记录中,普遍发现1550-1850AD气候恶化、灾害频发,气候变率大,气候灾害发生频率高。气候以寒冷和冷暖振动幅度大为主要特征,相关自然方面的研究证据如黑龙江的石笋纹层、科尔沁和秦
岭太白山的孢粉及台湾的湖泊沉积、华山树木年轮序列等等。按照葛全胜等的统计,包括北京、济南、石家庄、西安、延安、郑州等地在内的中国东部地区,在1320AD至1910年,平均气温较1951
-1980年低约0.39℃,最冷30年与最暖30年相差约1.2℃,一些地区在若干时段甚至降温5~6℃。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康乾盛世,明尤其清时全国的人口数量是历史上增加最为迅猛的一个朝代。庞大的人口基数,又使人口的总数量长时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清朝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陕西省也不例外,陕西清朝人口最多时约有1.20×107,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众多的人口数量,造成秦岭森林资源的极度破坏,助长了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3.3清末至民国灾害群发期
在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1850AD至1949年,陕西关中与陕南地区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达到了最高峰,几乎每一年都有严重的旱灾和洪涝灾害,其影响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强也前所未见。一方面,从1920年以后,气候转暖,是一个典型的气候转型期;另一方面,明清以来经多年城市发展、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积累,大量人口对汉江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断向着外围扩展,同时影响深度不断增加,使洪水灾害发生频率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时期史料记载中处处可见年岁大荒、民大饥、饿殍遗尸、暴雨漂民居、人口多淹毙、大雨连番、山水暴发等等记载。
3.4现代
汉江上游的现代洪水记录来自水文站仪器观测,与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来源不同,所以本文对其单独进行讨论。现代汉江洪水灾害非常频繁,1950-2008年,安康流量大于15000m3/s的大洪水有24次,平均每2.42年发生1次。1965,1968,1974,1983,1984,1987,2005年,安康洪峰流量均超过19000m3/s。
1960年以来,汉江谷地的年降水量一直呈减少趋势,气候呈暖干化(图3)〔4-5〕。1961-2000年,降水量平均-2.9614mm/a,减少趋势明显,大大高于渭河谷地〔42〕(-0.1248mm/a)。其中,汉中盆地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最明显(平均为-4.0768mm/a),且自东向西减少呈增强趋势;安康盆地的年降水量也呈减少趋势(平均为-2.1248mm/a),将安康站特殊年份的年降水量最大值去除后,多年降水量也呈减少趋势(-1.6116mm/a)。根据对汉江上游沿岸17个测站1961-2000年的年降水量做春、4期殷淑燕等: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525夏、秋、冬四季多年平均倾向值分析,汉江谷地大部分测站春、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春旱和伏旱发生频率增加;而在夏季,除勉县和汉中的降水为减少外,其余各测站降水都有明显增加,暴雨频次和年暴雨总量也表现为增加趋势。因为夏季降水增加的强度大多小于秋季降水减少的强度,所以从全年来看,降水呈减少趋势。也就是说,虽然年降水量明显减少,但是降水更集中于夏季,降水的集中降落导致了洪水灾害不降反升,而且降水的年季波动也明显增大,这也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属于典型的气候转型期,该时期汉江上游洪水频率与强度都表现出明显增加的特征。此结论与KnoxJC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4、总结
根据本文的统计分析,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是简单地在气候湿润期较多较强,在气候暖干时期就较少较弱,而是在气候转型期与冷暖波动较强的时期都表现为较多较强。历史时期以来,汉江洪水发生频率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在冷暖波动大、气候恶劣的灾害群发期(明末至清前中期、清至民国)发生频率最高,强度也大;二是在气候转型期(唐后期气候转冷期、民国以后至目前气候转暖期),洪水的发生频率也较高,强度较强。随着汉江的梯级开发,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汉江上游已成为陕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黄金地段。了解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文特性,掌握洪水发生的历史变化规律,对汉江的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洪减灾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利,张万昌.基于径流模拟的汉江上游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J〕.资源科学
〔2〕李文浩.汉江上游流域水文特性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3〕李明新,吕孙云,徐德龙.汉江上游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J〕.人民长江,
〔4〕蔡新玲,孙娴,乔秋文,等.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5〕赵德芳,孙虎,延军平,等.陕南汉江谷地近年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意义〔J〕.山地学报,
〔6〕查小春.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研究,
〔7〕李思悦,刘文治,顾胜,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8〕窦明,谢平,夏军,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水华影响研究〔J〕.水科学进展,
〔9〕沈大军,刘昌明,陈传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
〔10〕李庆宝.汉江上游十大洪水气象特征分析〔J〕.灾害学,
〔11〕李幼木.汉江安康流域洪水规律分析及水库对安康城区的防洪作用〔J〕.陕西电力,
〔12〕冯炎,何长春.从汉江安康“83.7”特大洪水特性探讨雨洪关系〔J〕.水利学报,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