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四川盆地近年杂交稻重要推广品种旱育长龄秧秧苗性状的差异性

时间:2014-08-21 09:0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吴霞陶诗顺钟昀 点击次数:

摘要:以四川2010—2013年水稻主推品种和部分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材料,对这些品种在旱育长龄秧条件下的秧苗分蘖能力、重高比、发根力、绿叶数及根冠比等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秧苗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冠比(31.00%)、发根力(24.52%)、绿叶数(17.22%)、分蘖数(14.01%)、重高比(10.03%)。
 
  关键词:杂交稻;旱育长龄秧;秧苗性状;四川盆地
 
  在川西北油(麦)两熟制稻区,由于夏旱缺水和季节矛盾突出等原因,杂交稻长龄或超长龄秧秧龄长达55~70d的现象十分普遍[1,2]。长龄、超长龄秧苗在秧田滞留时间长,育秧密度大,个体发育受到限制,形成弱苗,栽后返青慢,本田分蘖迟缓,是形成弱穗、弱花、弱粒的重要原因[3]。因此,在长龄秧苗迟栽条件下如何提高秧苗素质一直是水稻栽培研究的热点。为解决以上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郑家国等[4]提出适期播种、旱育大苗、培育长龄多蘖壮秧是主动抗旱减灾增产的有效技术途径。陶诗顺等[2]提出通过稀植优化栽培来提高长龄、超长龄秧的茎蘖质量。前人的研究多局限在栽培技术上,而缺少对品种特性的研究。
 
  本研究选用30个四川地区近年来杂交稻的重要推广品种,通过盆栽试验模拟水稻田间实际生长环境,对其旱育长龄秧秧苗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各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性,为旱育长秧龄优化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以宜香优2115、德香4103、内5优39、泰优99、F优498、川优6203、川农优498、川香8108、Ⅱ优498、蓉18优188、川作6优177、宜香3724、蓉18优198、泸优5号、宜香2079、内5优317、内5优306、内5优5399、内香2128、Q优6号、渝香203、川谷优204、协优027、辐优6686、川谷优918、Q优108、Ⅱ优11、内香7539、泸香615、冈优188共30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其中宜香优2115等前10个品种为2010—2013年四川地区主栽水稻品种。试验于2013年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田进行。
 
  1.2试验设计
 
  选取稻田土为盆栽土,装盆前过筛,除去杂物,用盆高15cm、盆口直径20cm的盆钵装土,每盆装土5kg,播种前浇足水分。将种子催芽至露白状态,于4月5日播种,每盆24粒,播后盖土,以塑料薄膜覆盖,保证正常出苗。3叶期定苗,每盆15苗。以后保持正常肥水管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于6月3日取样,秧龄60d。
 
  1.3测定指标与方法
 
  各处理取秧苗10株,测定其单株分蘖数、单株绿叶数、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根干重及平均苗高,计算重高比(地上部干物重/苗高)、根冠比。
 
  发根力测定:取各品种的长龄秧苗各10株,用剪根水培法分别测定各品种的发根力[5日的平均发根干物重,单位mg/(株·d)][5]。
 
  2结果与分析
 
  2.1杂交稻品种分蘖能力的差异性
 
  由表1可知,30个品种单株分蘖数为2.67~4.47个,平均为3.55个。Ⅱ优11、内香7539、内5优39、内5优306和泸香615单株分蘖数均在4.00个以上,为苗期分蘖能力相对较强的品种,其中内5优306和泸香615单株分蘖数较多,均为4.47个。泸优5号、宜香2079、川香8108、宜香优2115和辐优6686单株分蘖数均少于3.00个,苗期分蘖能力相对较弱,其中泸优5号单株分蘖数最少,为2.67个。
 
  2.2杂交稻品种绿叶数的差异性
 
  由表2可知,30个品种单株绿叶数为9.13~17.00片,平均为13.24片。Ⅱ优498、内5优5399、Q优108、内5优39、内香2128和川谷优918单株绿叶数均在15.50片以上,为单株绿叶数相对较多的品种,其中川谷优918单株绿叶数最多,为17.00片。宜香优2115、辐优6686、泸优5号单株绿叶数均在10.00片以下,为单株绿叶数相对较少的品种,其中宜香优2115单株绿叶数最少,为9.13片。
 
  2.3杂交稻品种重高比的差异性
 
  由表3可知,30个品种重高比为23.32~36.49mg/cm,平均31.61mg/cm。重高比大秧苗表现为叶身短宽健壮,泸香615、内5优39、渝香203和川优6203重高比均在35.00mg/cm以上,为矮健苗,其中川优6203重高比最大,为36.49mg/cm。重高比小秧苗表现为叶身狭窄细长,泸优5号、宜香优2115、协优027、德香4103、辐优6686、蓉18优188、F优498和泰优99重高比相对较小,均在28.00mg/cm以下,其中泸优5号重高比最小,为23.32mg/cm。
 
  2.4杂交稻品种根冠比的差异性比较
 
  苗期根冠比越大越有利于为后期创造良好的营养生长条件。由表4可知,30个品种根冠比为0.048~0.169,平均为0.100,其中川谷优204、内5优317、内香2128、Q优6号、内5优306和渝香203根冠比均在0.130以上,为根冠比相对较大的品种,其中渝香203根冠比最大,为0.169。F优498、川农优498、II优498、蓉18优198根冠比均小于0.070,为根冠比相对较小的品种,其中F优498根冠比最小,为0.048。
 
  2.5杂交稻品种发根力的差异性
 
  对其中20个杂交稻品种的发根力进行测定,结果(表5)表明,20个品种发根力为19.60~54.60mg/(株·d),平均32.46mg/(株·d)。品种间发根力差异较大,发根力越强表明移栽后恢复生长的能力越强。渝香203、德香4103、内5优39、川香8108和泸香615发根力均在37.00mg/(株·d)以上,其中泸香615发根力最强。发根力较弱表明移栽后恢复生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蓉18优198、泰优99、宜香优2115、川农优498、Q优108、协优027和Q优6号发根力均在30.00mg/(株·d)以下,其中蓉18优198发根力最弱,为19.60mg/(株·d)。
 
  2.6杂交稻品种主要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0个品种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6)表明,各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冠比(31.00%)、发根力(24.52%)、单株绿叶数(17.22%)、单株分蘖数(14.01%)、重高比(10.03%)。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根冠比与发根力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另外,从极差来看,所测性状的极差都是相同性状最小值的50%以上。由此可见,供试材料各具特点,品种间各性状差异比较明显,类型比较广泛。
 
  3小结与讨论
 
  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一般认为,茎基宽扁、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发根力强是壮秧共同的指标[6]。上述试验结果表明,30个杂交稻品种在旱育长龄秧条件下的秧苗单株分蘖数、单株绿叶数、重高比、根冠比及发根力等性状在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冠比(31.00%)、发根力(24.52%)、单株绿叶数(17.22%)、单株分蘖数(14.01%)、重高比(10.03%)。培育壮秧要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肥水管理。对分蘖能力较强及重高比较大的品种,育秧密度不宜过大,稀植栽培更有利于形成多蘖壮秧;分蘖能力较弱、干物质积累较少的品种首先要保证秧床基肥充足,其次移栽后及时补充氮素;对于根系生长较弱的品种,要注意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以利于根系下扎。
 
  参考文献:
 
  [1]李玉嵩,张根,陶诗顺.两熟制杂交中稻超稀旱育秧迟栽产量及节水效应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5):94-96,118.
 
  [2]陶诗顺,马均.四川丘陵区杂交稻超稀播旱育秧避旱稳产栽培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10(7):16-17.
 
  [3]费槐林,章秀福,金千瑜,等.应用栽培措施叠加效应发挥水稻超高产潜力[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S3):6-14.
 
  [4]郑家国,张大学,张鸿.水稻受旱迟栽的栽培技术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1996,9(4):44-48.
 
  [5]徐富贤,郑家奎,蒋开锋.杂交中稻发根力及根系活力与地上部性状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2):8-11.
 
  [6]徐邦坤,王家仁,姜兆全.杂交稻秧苗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杂交水稻,1997,12(1):30-32.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