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论探析
时间:2013-08-14 16:1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论文部落 点击次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底“新”在何处?很多同志认为,新型社区建设,就是由政府主导,多方筹资,建设一片城镇化的单元楼,把分散居住的农户集中起来,“请君上楼”,就立竿见影,形成所谓的“新型社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它没有看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发展目的和农村的区域特征。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经预言:“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任何国家、民族,达到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达到一定水平,都要经历城镇化的过程。我国当前正经历这样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8%,发展到去年的51%。因此,城镇化是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认识党和国家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就会才能够深刻领会其“新”精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所以“新”,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 就在于它是一个农村质变为城镇化社区的过程
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农村改革,它要使农村发生质的改变,升华为名副其实的城镇化社区。它的目的,是为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改变农村经济过去作为城市工业原料来源地和工业产品倾销地的不利地位,发挥经济主体作用,形成现代产业优势。
2 它和以市民为主体,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发达城市社区也有质的差别
卢展工书记多次指出,它不是农民“简单地向城镇集中的城镇化”, 而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相协调的“新”社区,是为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化管理、城市化服务、城市化保障”的城镇化。因此,不能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简单当作小型城市的翻版,要时刻考虑到它的独特性:它的主体,是农民,它的主要产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
从以上2个方面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达城镇有差别,和传统乡村也有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实质内涵。如果死扳城镇的标准来要求它,会使它没有丝毫“农村”气息,不能和农村实际相结合,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仅会在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农民也不一定欢迎。照搬城市经验,死板教条,把城市发展的经验、模式硬性嫁接到农村,可能会水土不服,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固步自封,消极保守,不顾发展历史潮流,也会使工农业发展大局受到限制,使农村经济逐渐枯萎。
深入探讨卢展工书记的讲话就会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精髓,在于城镇化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城镇化和工农业发展相适应,城镇化和农民利益相一致。可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成熟的城市建设经验,灵活运用到广袤的乡村土地上,从而形成“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作引领、新型工业化作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作基础”的“新型”社区。
当前农村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联产承包制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联产承包制的制度优势被迅速应用殆尽,当前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的规模,耕种方法,甚至村容村貌等各个方面,都不利于现代工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3 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还要认真总结城市发展经验,并科学规划,找到和农村“水土”相符的发展道路
城市的发达的产业经济模式固然可以为农村经济插上翅膀,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可靠地保障体系固然可以给农民带来实惠,但是,城市也有很多不一定和农村实际相适应的地方。
城市的高能耗已是地球资源难以承受之重,城市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更让人诟病,城市高昂的房价让人膛目结舌……我们应该在建设之初,依照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比发达城市更健康的新型社区发展之路,打造宜居指数更高的“新型”社区。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模板供我们套用。我们一定要珍惜历史机遇,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扎实稳妥搞好理论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农村特征,建设真正可以用城镇化高标准衡量的,有利于新型工农业发展的,让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新型社区。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