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26 09:1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晓燕 点击次数: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下,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创业教育可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新型农民的必然选择,其必要性还来自于改善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现实要求,应该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命题。农民正在发生的一些质的改变,使创业教育的开展有了可行性。在农村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在管理体制、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培训模式等方面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
一、新型农民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我国,乡镇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13亿人口约有8~9亿在乡镇,故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经济近年来发展相对迟缓,加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难点。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尽管很多,但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来说,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匮乏是根本原因。正如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所说:“土地本身并不是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抓住“人”这一关键要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培养新型农民的本质意涵体现在对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上,由此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新型农民。
第一,在学习意识方面,新型农民关注并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不满足自身的生存状态,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能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实现自觉的发展。第二,在实际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新型农民应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关注自身实际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自觉意识到其技能和能力的经济功能。也就是说,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相应的技术后,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明晰自身的优势和偏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生产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使知识和技能可以转化为生产实践。第三,在观念意识方面,新型农民应该破除小农思想,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如果单纯地拥有技术而缺乏开创事业的意识与创新的精神,那么,还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
二、创业教育:新型农民培养的当为与可行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大国兴衰背后教育发展的现实考察,已经证明教育是关系到社会人力资本总量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核心障碍是人力资源匮乏,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有着内在的关联。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上,更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直接有关,其中创业教育的不充分也是重要因素。
在我国,创业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最初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大多停留在高校,指的是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关注人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由于教育理念和实际情况的制约,针对农民进行的创业教育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发展缓慢。但是,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宗旨与特质,而且由于创业教育对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培养的重视,可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需新型农民的培养,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性,应该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命题。
(一)着眼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创业教育的“当为”
首先,是改变农民素质相对落后现状的现实需要。人是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农村经济发展,首要资源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是:第一,文化素质偏低。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到2006年底,农村劳动力中未上学的占6.7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53%。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以下为主,占总人数的88.96%,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04%。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相比,小学文化程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文化程度则能提高劳动生产率108%。农民要成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第二,思想观念落后。由于文化水平偏低,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突出的表现是很多农民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往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所以只能从事一些强度高、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这种劳动性质成为自身发展的根本阻碍。第三,生产经营理念滞后。很多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靠天吃饭。农民对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了解很少,谈合理配置生产资源更是奢望。第四,科技水平偏低。当前,我国农民的生产活动还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农民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很多农民不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科学技术与能力。因此,要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而创业教育是重要的途径。
其次,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农村人口过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河南省内67个传统农区县的人口压力测算表明:在67个传统农区县中,有65个面临相当大的人口压力,其中处于高压力的区县有52个。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人口过多的情况,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3.26亿,占全国劳动力的42.6%,而在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般在10%以下,如2004年,美国为1.6%,日本为4.5%,“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为8.1%,而我国为46.9%。我国农村人口很多,但耕地面积却十分有限,人均耕地仅有1.2亩,是世界水平的1/4,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耕地正以每年400~700万亩的速度减少,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所以,经济结构的单一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创业教育可以拓展农民的生产领域,使其逐渐脱离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依赖,从而在其他产业类型方面不断发展,从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
再次,是发展方式变革的现实需要。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对我国农业投入产出比进行研究后的结论是:我国农村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农业全要素投入(包括化肥、农机、柴油、农药等)的产出比近20年来在逐步下降。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增长,显然不是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所应选择的道路。如果扣除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绿色GDP会比公布的GDP数字低4个百分点以上。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导致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力资本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鼓励农民在特色农业、家庭工业、服务行业、休闲旅游业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势在必行,应引导农民将就地创业与外出创业相结合,把县城、中心镇打造成农民创业的主要舞台,逐渐在乡镇培育现代企业,从而逐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寻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多样化路径。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输出现象非常普遍,这种做法在直接意义上无补于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善,无力承担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但必须看到,劳动力输出已经将大量的资金带回农村,为农民创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这种现实,在农村开展创业教育可谓正当其时。
最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之一,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渠道。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社会和个人经济受益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质量便越高。从静态的角度看,这便意味着在人口和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有效的劳动投入会增加。从动态角度看,则会向外扩展劳动边际产出曲线,带来人均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不仅如此,相对其他资本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人力资本投资还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根据舒尔茨的观点,在人力资本构成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因此,义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现实需要。针对农民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农民由简单劳动力向复杂劳动力、由一般劳动力向专门劳动力转化,为其增收提供直接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创业能力提升的增收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开展创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可行”
第一,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在逐年提高。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有了明显提高。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9.8年。由此可见,虽相对城镇居民尚有差距,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是客观事实。农民整体教育文化素质的提升,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针对一些有文化、有追求的农民进行更高层面的教育,有效的创业教育是现实之选,同时也是可行之选。
第二,农民的自我实现意识在增强。从温饱到实现自身价值,从外出打工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我国的农民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民就业意识的转变预示着我国农民开始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单纯依靠出卖体力劳动转向更强调技术性就业,不再满足于低端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更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有更高的成就。着眼于农民对更高教育层次需求的满足,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学习者的愿望是教育成功最重要的内在动因,创业教育也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因此,应充分借助创业教育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创业知识技能,指导农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从而实现农民更高层面的发展。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