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作为与城市化、工业化相生相伴的新型农业形态,形成于城乡、工农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之中,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致的基本生活需求由温饱向品质转变而快速成长,在工业化、信息化所推动的技术、管理革命推动下全面发展。新世纪以来,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从国家到地方都对发展都市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省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实践,农业部于2012年就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出台意见。充分依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举措。
一、“四化”同步背景下都市农业内涵的再认识
都市农业理念的产生到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从发展都市圈内农业生产建设田园城市角度提出了都市农业的初步理念。1935年日本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首次提出都市农业的定义。其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各国专家,以及国际都市农业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等组织部门都对都市农业进行了全面研究。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农业在我国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这一方面源于农业自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则源于农业所承载的广袤农村和广大农民。对中国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的认识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首先,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不应仅立足于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不能把都市农业仅仅作为与乡村农业对立的大农业项下的子行业。而应把都市农业发展放到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四化”同步的高度,强调都市农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都市农业的产业划分应以是否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为标准。突破传统以地域为主要标准的思路,既要体现地域性,包括都市内的庭院、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更要体现需求导向,包括远郊,乃至都市经济辐射圈内能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农业。第三,都市农业应该是汇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各方面发展成果,在技术、装备、组织化、产业化、安全化以及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这是我国都市农业与国外都市农业在发展定位上的一大差异。
二、新形势下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
回顾现有关于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多数学者将都市农业的功能概括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有的学者则认为都市农业还具有辐射示范功能。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天津等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建设的实践情况看,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能满足城市农产品和休闲娱乐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更能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有鉴于此,都市农业应包括经济、文化、生态和示范四大功能。
其中,经济功能处于首位,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水平还将保持快速提升态势,保障城
镇化的各论文发表方面需要,尤其是对安全、价优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仍应是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同时,对于农民而言,虽然北京、上海等地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很低,但短期内仍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文化休闲功能,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功能由食品生产向文化服务转变的一大特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后,随着生活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所衍生出的对农业功能的新需求。生态功能源于农业以动植物等有机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如绿化环境、涵养水源等;另一方面则是对环境的间接服务,如生态观光、休闲垂钓等具有生态属性的产品和服务。示范功能包括对现代化农业技术装备,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产权制度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带动。
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先行实践典型地区发展情况看,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探索,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菜篮子”产品保障功能保障、农业多功能拓展、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但受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制约,其经济、文化、生态和示范功能发挥仍面临诸多难题。
1.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与现代化生产方式不匹配。虽然上海、天津、成都等都市农业发展区在发展家庭农场、培育农业企业、支持土地合作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看,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步伐,慢于农业设施化、园区化步伐。以天津为例,2005年至2011年的六年间农业固定投资由13.71亿元增加到150.33亿元,增长近12倍;仅2007年至2011年,新建完成高标准设施农业45万亩,现代化农业园区20个,现代化畜牧和水产养殖园区155个,但并未同步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经营体系。
2.农业科技水平与现代农业定位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一五”时期19.9%的贡献率到2012年的54.5%,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科技贡献率年均增长更是达到1个多百分点,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区2011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9%、62%和61.5%,都市农业发展区已经成为引领农业创新推广的重要载体。但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率平均70%—80%,甚至德、英、法等国家已超过90%的水平相比,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仍任重而道远。
3.农业非生产性功能开发与城镇化发展需要尚有差距。更着重休闲文化、生态涵养等方面的非生产性功能开发,是都市农业相较传统农业的一大特色。从目前情况看,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成都等地都对休闲文化功能给予了充分重视,打造形成了北京“民俗京郊游”、南京“农业嘉年华”、成都“农家乐”等成功模式。与之形成对比,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开发则明显滞后,如北京仅建立了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上海保留300多万亩耕地营造城市“绿肺”和人工湿地,武汉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为目标实现了120万亩清洁化生产。整体看,各地区对开发生态功能的认识程度和推进力度,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