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业电影不断冲刺着人们的眼球,其中以《钢的琴》为代表,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然而其票房却是令人大跌眼镜,仅有六百多万。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法从视听造型艺术、叙事结构设置以及人物剧情设置等方面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在该片中的体现,明确该片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钢的琴,解构
一、《钢的琴》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钢的琴》
就在“国产电影”身陷各种浮躁、尴尬的境地,正演变成全民乃至全球笑柄的今天,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电影——《钢的琴》横扫诸多奖项,一跃成为2011年的“黑马”,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获取女儿的抚养权和坚持女儿的钢琴梦想,借钱无果,偷琴未遂,最后被逼无奈之下邀集下岗工友们回到已近于废墟的原铸造分厂,在破败的厂房里历尽艰辛,最终真的打造出了一架“钢”的琴的故事。
2、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重视人本主义,内蕴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与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色。
二、解构《钢的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钢的琴》影片第一句台词中的“相互成全”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该片之间关系最贴切的形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厚重的底蕴、博且深的内涵赋予该片独特的魅力和隽永的风格;《钢的琴》也以其独特的镜头语汇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春风化雨。
1、视听造型艺术
影视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是运动的视觉造型和流动的听觉造型。其中视听语言作为影视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钢的琴》这部电影在视听造型方面有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表现得无以复加。
(1)色调与光线
《钢的琴》在色调方面富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观念。影片整体抽去了绿色,产生负面反冲的效果,赋予画面以油画般的气质,加以朦胧粉尘似的画面质感,符合人们心中的工业基地形象。导演张猛在光影效果上也是匠心独运,传神地表达了传统意境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光以侧光为主,人物面部立体感特别强,造成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补光用漫反射的灯光来柔化阴影,营造迷离不振的情感氛围。
(2)场景与构图
该片的场景中含有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的摆有灵堂,请有杂技的葬礼在片首登堂,还将中国独有的工厂中建立生活区的场景运用其中。舞台设计出身的导演张猛对于构图有着独特的理念,透露着“厚德载物、而不同”的传统智慧。
(3)声音
该片的声音效果处处围绕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本主义”的实质。这里的“人本主义”既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人本主义。该片一共有24首插曲。该片画外音的处理张驰有度,从刚开始的“离婚就是相互成全,你放我一马,我放你一马的事”就把观众直接引入正题,到陈桂林和小菊在讨论小元出生时体重时产生的分歧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变化等,寓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
该片同期声几乎全是东北话,是真正的本土性的东西。东北话有着与其它方言完全不同的声、韵、调风格,在表现豪爽、诙谐、幽默等方面有着独特魅力。
2、叙事结构谋略
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而当前的国产影片大多都是简单的照抄桥段。无论是叙事模式还是感情渲染上都带有浓浓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味道,很难承载中国的文化及其文明形态。《钢的琴》在叙事结构谋略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特别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运用和锐意创新,从表现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层次逐步深入解析,对于我国现在电影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3、人物剧情设置
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的琴》的每个角色中都有深刻而细腻的体现,这也是该片能打动观众和业内人士的所在。
王千源不仅仅是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大家,更是在于其饰演的角色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内在品质。陈桂林完美塑造了一个独特丰满的传统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以贴近90年代的朴素的着装和不留痕迹的表演,讲述了一个温馨质朴的故事。淑贤可以说是一个传统而伟大的女人,在背后一直默默支撑着陈桂林,尽管他们还没有名分,只是“各取所需”。淑贤有着中国道家“无为而为”的智慧,有着理性的冷静。面对残酷的现实,淑贤只想过安稳的生活,不想陈桂林受更大的伤害。淑贤、胖头、二姐夫、季哥、快手、汪工、王抗美和陈桂林八人组成了“敢死队”,土造钢琴,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三、由《钢的琴》引发对中国电影发展现状的思考
1、现状:两个“迷失”
市场经济迷失。《钢的琴》中有着很美的写意空间的呈现,也加入了歌舞片的元素,歌舞设置的契机也把握得很恰当,场面调度得很好,这些都是该影片的闪光点。但由于中国主流观影人群是大城市年轻人,以白领小资为主体,加之电影《钢的琴》是没有大牌导演和大牌明星的小成本电影,纵使在国外大奖不断,口碑再好,在回归海内发行时,没有发行公司院线接纳。最终非常完美公司出手买断该片,却为了迎合主流受众,引发《钢的琴》改名风波,贻误发行最佳档期。
2、问题:缺失文化价值取向
自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步伐以来,票房数字代替思想含量和艺术品位成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中国电影已由以传统审美为主的相对单一的格局逐渐演变为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的情势。
3、有中国特色艺术电影发展之路
如今商业影片主流下各国竞相输出主流价值观,尤以美国好莱坞大片独领风骚的世界电影生态格局中,中国艺术电影发展进退维谷。就如《钢的琴》这样叫好不叫座是不行的。结合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实际,将我国电影事业常规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艺术电影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1)构建核心价值观
这里的“极”的价值体系是在以黄会林、高永亮教授提倡的“第三极”电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极”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内圣外王、无为而为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与仁义礼智信、慈孝贞敬悌的家国情怀和道义担当;中庸尚和与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义和科学精髓;兼相爱、交相利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文追求和共同理想等。
(2)坚持全面和谐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电影发展之路在坚持以“极”的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同时,必须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基于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关于国家竞争的分析范式——“钻石模型”,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具体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