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伴随着这种趋势,青少年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突出影响流动人口在新环境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学界把这些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群体统一称为流动青少年。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职业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毕业后,相当一部分的流动青少年群体会选择留在城市打工,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但是,不管哪种选择,都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因为接触到了一些不良职业,沾染上恶习,影响一辈子发展的极端案例。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设计
作为我们开展项目过程中的服务对象,我们选取了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40名学生、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40名学生、上海市现代流通职业技术学校44名学生,共12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的研究将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来准备一系列的活动,以三个主要阶段进行:需求评估阶段、行动介入与反思阶段、问题评估阶段。
2、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定性研究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的途径进行资料的汇总收集。在定量研究方面,我们选取了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两种方法互为补充。
二、流动青少年现状及需求评估
1、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在上海呆的时间都并不是很长,形成的归属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烈。从研究对象的访谈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他们对于上海的生活基本已经习惯,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对象表示,因为家庭原因及经济原因,他们每年回家的机会主要集中在过年期间。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我们的调研对象中,大部分的家庭收入并不高,正是在这种家庭压力之下,非常多的调研对象都表现出了对于家庭的责任感。
虽然大部分人的家庭平均月收入都在3500元—5000元这个区间,但是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家庭人口都在3人以上(即有一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或者祖父祖母需要跟随生活)实际的经济压力应该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
2、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1)自我认知
通过我们的访谈,我们发现我们大部分的研究对象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不自信的表现,自我效能感很低。虽然他们平时比较活跃,喜欢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比较悲观。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并不擅长学习,所以也不可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周围环境中的人对于他们的评价也非常低,认为他们的未来比较既定(指的是做工人等等较为低端的服务业)”。
但是非常多的学生,将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归咎于外部因素。认为“家庭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让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周围成功的人大部分是要靠运气的。”“我也想要多去交朋友,但是上海人根本看不起我们。”
实际上,这已经形成了对于社会认知的偏差。
(2)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一种对于社会性事物进行感知、理解、记忆、推理、沟通、协商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受访者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经历。为此,我们特别挑选了三个我们前期调研中所认为受助对象压力的来源: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结合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个基本的调研。
3、未来的选择
对于这些流动青少年来说,未来的路径其实比较清晰,大部分人一毕业就必须立刻做出选择:回家或者留在上海。
选择留沪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在上海打工或者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所。对他们来说,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在我们的访谈中也发现这部分的学生对上海社会的融入感是比较强的。而另一部分选择回家的学生,除了少部分是已经有了明确的回家工作意向(如有学生已经被家人介绍到某某超市工作),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为了逃避压力,认为自己在上海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还有极小部分学生,是出于对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的不喜欢。
在受访的124名学生中,有20余名学生还给出了另外一部分答案:他们选择就读高复班,希望通过另外一种途径,努力追赶他们与上海本地同龄学生之间的差距。这部分的学生普遍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初中的时候成绩比较优异,来到上海因为户口的原因没有办法就读普通高中,就读职校的目的就是在于之后想参加高考。
可以看出,即使把他们归在同一个“流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之间的想法差异还是巨大的。
四、行动的研究与反思
1、对于自信心的增强
通过职业人对于学生们的激励与肯定,通过这些优秀大学生对于自我情况的剖析,使得这些流动青少年意识到,自己和这些曾经觉得“高大上”的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鸿沟。继而产生共鸣,在内心开始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
2、更为合理的自我认知
“即使是职校毕业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和大学生一样进入大型企业,成为管理人员,并最终在上海这座城市落脚。”在访谈过程中,很多人都对飞利浦的这位分享嘉宾的话有着很深刻的记忆。这位分享嘉宾也是职校出生,先是在飞利浦照明装配流水线上作为一线工人,之后顺利走上管理岗位,目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岗位职责。通过这样有相似经历和背景的职业人的分享,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了自己的定位。
3、配套支持力量的完善
能够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倾听到这些流动青少年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一直是我们项目所追求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引入了一大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的活动得到了三所学校的深切关注。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三所学校更多地是从硬性职业技能方面给予学生辅导。但是,目前学校已经意识到软技能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论和相关对策
1、结论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在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入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流动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尚可(可以维持生计),造成了社会资源往往忽略这个群体。一方面造成这些流动青少年很多合法权益经常被忽视,甚至肆意被侵害。另一方面,这些流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在不断地凸显,作为影响到他们未来成长得重要一环,职业教育问题亟待改善。
2、建议及对策
(1)校内职业类课程的开展
学校是学生接触职业教育的第一阵地,长期以来,这部分都在教育体系中存在缺失。但是对于16—18岁的学生来说,此时是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快速成长,而且人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养成,所以在此时开展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2)加快对于立法的保护
非常多的流动青少年在我们的采访时表露,会做一些兼职来补贴自己的生活。但是据我们了解,这些兼职往往都是以黑工的形式存在。虽然我们采访的案例中没有发生,但是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所谓“兼职”也存在一些对于这些青少年的权益侵害。虽然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劳动法》已经对于未成年人工作的相关情况做出了规定,但是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常常缺乏监督渠道,同时,这些被侵害的主体也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正当利益。
流动青少年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是城市化进程冲击最大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在某种层面上都体现着这个时代自身的对立和冲突。但是,因为种种差异,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始终没有能够达到理想情况,甚至存在非常多的问题。职业问题是其中一种,但并不是唯一一种。长期来看,长期针对流动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稳定有序开展人口迁移,整合不同类型的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共享信息平台,方能有效地实现流动青少年真正的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