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我国许多中学,英语老师都面临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这一问题。本文结合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力图探讨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提出这样一些建议:1.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4.精心设计挫折教育。
关键词:教师,中学英语,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
前言所谓习得性无力感(learned·helplessness)是指当有机体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
此概念来自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的经典实验:让固定在架子上的狗遭受无法预料的电击,开始的时候那只狗还拼命回避,可是几次挣脱失败之后就放弃寻找逃脱的机会,干脆趴在那里甘心忍受电击,尽管过一段时间之后对它的束缚已经解除,它可以轻易地摆脱电击,但是它仍然忍受电击,而不尝试逃走。后来许多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人提出“英语自闭症”、“学习自闭症”等现象,实际上就是习得性无力感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广大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在初级中学实际工作的体验,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虽然我国的教育历来强调理想道德教育,但是在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处在重新定位阶段,成年人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多元和茫然,导致目前对青少年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的弱化或“力不从心”。理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是人生的长远目标,在于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动力内化。诚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失败与挫折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把自己今天的学习,同个人和祖国的美好未来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地被一时的失败或者挫折所击倒,从而有效地阻断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2010年笔者对本校初中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对于学习英语仍然处于茫然的、被动的状态。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如果这些英语初学者不能把自己今天的英语学习和自己的全面发展,将来的工作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那么他们怎么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呢?所以说确定理想,可以将外部的、被动的学习压力内化为内部的、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根据韦纳(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不但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责任判断,而且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例如,把失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会使个体产生羞耻的情感体验和对未来成就缺乏信心,从而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导致面对困难时缺乏坚持性。据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这样引导学生:
1.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们,说明他们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和发展之中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办不好的事情,只要他们用心努力,不久的将来就是一定可以办成的。
2.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常常是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是追求进步的人要经常遭遇的,关键是对待它们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一次偶然测验出了问题便垂头丧气。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练习中,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笔者便这样开导学生:我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汉语说话水平都相当不错吧。可是把我们当中语文水平最高的人平时所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语法错误。可是这些错误似乎并不影响他与别人的交流。在英语口语练习中道理也一样,关键是要努力表达意思,提高自己用英语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不应过分担心语法错误。在我们不断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许多错误可以得到自动纠正。
三、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因为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或与同学的盲目攀比,造成过多的挫败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有“早慧型”的,也有“大器晚成型”的,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盲目攀比,而要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以一个合理的基础点作为比较对象。时下提倡的英语课堂分层次教学,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千差万别。如果偏要让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去精通理化,而让擅长理性思维的学生去研习绘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挫折教育
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让遭受失败和挫折困扰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有“预谋的”让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帆风顺的学生尝一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因为我们的教育不但要立足于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我们的学生毕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够成熟,不论理想如何远大,意志如何坚定,如果长期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中,也难以避免灰心丧气,导致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领略经历艰辛后成功的喜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不但要面向那些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能够从成功的学习和生活开始,体验成功的经验,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我们也要未雨绸缪,针对那些学习和生活的“宠儿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适当的也经历一些挫折或失败,通过这些体验,培养他们直面失败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和勇气,为将来走上社会处理类似的问题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犹如盲人骑瞎马,往往会乱忙一气而不得要领;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无异于空中楼阁,往往会空谈一气而不切实际。只有将理论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我们预防和转化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他们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工作效率。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让我们自己受益匪浅,也一定惠及我们的学生和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参考文献
1.李雪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与活动设计.[M].
2.孙煜明,雨田.中学生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与责任判断的归因后果.心理学探新.[J].
3.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
4.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习.[M].